抓住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宝贵机遇 考研试题保密究竟有多难?

中国道路是对西方现代性道路的超越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形成独特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之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构起来的,但它的基本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可以说,中国道路是对西方现代性道路的超越。

    众所周知,西方的现代性道路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建设并建成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思想价值方式等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性道路基本框架。按照传统“西方中心论”尤其是“欧洲中心论”的普遍看法,人类从传统步入现代,实现社会的根本转型,只有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的现代性。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这种看法更是甚嚣尘上。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的终极形态、最高阶段。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宣称:各个国家现代性 (现代化)的道路即便在细枝末节等“操作”问题上可以有所不同,但现代性奔向的终点即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一致的。言下之意,真正的现代性社会只有一种形态——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形态。按照这一逻辑,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后发国家)建成的现代性,都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现代性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均必然趋同。对于这种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曾从理论上进行了强烈的驳斥,但经典作家的反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陷入了窘境。中国道路的成功打破了这种窘境。中国今天取得的现代性成就,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此而言,中国道路开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性道路,为人类社会的现代性建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客观地看,当前中国,离全面现代性仍有一定的距离。但中国在现代性道路上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经济发展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过去近30 年的时间里,中国的GDP 年均保持10% 左右的增长率。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十分重要的一极、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极之一。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其发展现代经济比中国早了近300年 (从17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花了近200年左右的时间才实现经济上的现代性,而中国则仅仅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经济上的大飞跃。即便中国还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但在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历史背景下,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奇迹”。从现代政治建构上看,经过30 多年的努力,中国基本建成具有自己特色、适合自身的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法制社会。中国的现代政治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大环境。从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程度看,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社会的大众总体上看,基本迈进了思想文化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今天的中国,基本的商业诚信精神、个体独立意识、社会互惠互利意识等现代思想文化已初步成型。因此,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从思想文化的实际发展程度和状况来看,中国道路都对西方的现代性道路构成了事实上的超越。

    中国现代性对于西方现代性之超越,其根本点在于中国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坚守和实践。中国道路或中国道路指向的现代性事业,根本上讲,其根本点只能在于我们建设事业所坚守和实践的价值原则上,这是体现中国现代性事业优越性的最根本立足点。西方现代性虽然成就巨大,但是危机重重:资本逻辑、人的异化、生态危机、极权主义、霸权主义等。这一切,其中的很多问题当然很复杂,但是根源还是在于西方的现代性道路是在资本主义的价值框架下行进的。资本主义虽然战胜了封建主义,取得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空前大发展,完成了现代性的华丽转身,但国家、集体、人的关系等背后的原则都变成了利己主义原则,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的、基本的价值原则,一切危机从根本上讲由此而生。而与此相对,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建设,从其真正发轫之时,就一直坚守并践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根本上讲,就是与利己主义相对的人民大众原则,人民大众的利益和价值在社会中处于首要的位置。现代性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等,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民大众。十八大报告中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人民利益至上的承诺、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民主法治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倡、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等均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道路正在建设和未来将要建成的现代性,从价值层面来说,构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道路的明显超越。
    (作者供职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