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是对西方现代性道路的超越 原来美国教育也没有那么“美”

考研试题保密究竟有多难?

    近日,记者陆续接到不同来信爆料称,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初试出现漏题的迹象。12月27日晚间,教育部公开表示,收到刚刚结束的考研考试有泄题的举报,已经报请公安机关调查,将严厉打击国家教育考试刑事犯罪。(12月28日澎湃新闻网)

    又见考研泄题,再一次让如此权威的国家级考试斯文扫地。考研泄题屡成“无解迷局”,公众不禁要问:究竟是“泄题者”本事大,还是监管漏洞大?相较于一般的考生作弊,试题外泄对考试公平性的危害更深,性质更恶劣,负面影响也更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试题保密究竟有多难?

    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制度设计一直在路上。说法律,《刑法修正案(九)》已将作弊入刑,可谓“史上最严”;说监管,一整套精密的考务体系、一系列“高科技”防作弊措施也不缺;说教训,“泄题门”的前车之鉴难道还少吗?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试题不会无缘无故地泄露,很显然,要不是规则阙如、责任疏忽,监管如同“牛栏关猫”,何以让“泄题者”有空可钻?

    对这起考研泄题事件必须刨根问底,且有几重失责也值得认真查办:一者,考研试题属于“绝密级事项”,通过微信群、QQ 群流传答案,已经涉嫌泄露国家秘密,为什么网络管理者会听之任之?二者,英语考试前题目及答案已经“网上满天飞”,考试组织者为何未予及时查处?三者,肆意在网上传播考题及答案,亟须追究不分场合、滥发传播的法律责任;若背后是有组织、有策划的行为,则策划者也应成为“担责者”。

    “互联网+”时代,泄题的风险与日俱增,保密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杜绝考研泄题与打虎拍蝇一样,都是严肃的法律议题,当下而言,除了要把考试制度和程序完善到最细处外,还应依靠司法治理施以重典伺候,并从物防、技防、人防等方面装上“防火墙”,加快走向预防、控制、惩治的一体化监管。否则,考研泄题断然不会日渐消弭,只是换种手法继续上演“精彩”罢了。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