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再添一个“国”字号金牌 高州喜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欢欢喜喜过大年 幸福吉祥满高凉

一份厚实的绿色答卷 ——大坡镇荣获广东省生态乡镇称号



大坡镇是我市的生态发展镇,地处我市东北部高寒山区,最高处海拔1335米,人口8.1万,人均耕地仅0.24亩,是个山多地少人多、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同时,由于该镇地处高州水库集雨区腹地,担负着保护高州水库,保证茂名乃至湛江地区600多万人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如何保护该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加快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双赢?该镇镇委书记杨志图告诉我们:围绕市对大坡镇的生态发展镇定位,做好“生态”文章,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字展开,这是新常态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坡镇的不二选择。



鼓励走出山门,为保护生态减负



  大坡是个人口大镇,地处边远山区,众多人口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是个沉重的负担,减少常住人口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如何减少常住人口,为保护生态减负?大坡镇的做法独特、效果明显。



  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推动人口在山门外创业发展。近年来,该镇把发展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借创建教育强镇之机,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优化校园结构,全面改善校容校貌,大量增添教学设施设备,大坡中学、大坡一中、大坡小学等学校的教学场所、运动场所、文化场所、师生宿舍及各种配套设施焕然一新,教育设施达到市级先进水平,教师安教乐教,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该镇中考升高州中学人数连续8年稳居各镇第一,每年考上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超过360人,其中2014133人考取高州中学,385人考取一二四中,2015年在考生锐减的情况下,仍有115人考取高州中学,368人考取一二四中。最为难得的是,大坡中学的卢泳颐同学在2015年以753分荣获茂名市中考总分第一名,比茂名市区第一名高出11分。在我市高考前十名尖子中,常有来自该镇的学生,2014年凌荣、凌家源分别排在第4、第6名,2015年罗世杰获第3名,梁文俊还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据统计,该镇考上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这部分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教育,绝大部分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毕业后也绝大部分在我市市区或其他城市工作、安家落户。杨书记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按每年300人在城市安家落户,一个家庭三口计算,一年下来,该镇就迁移了近一千人口。这还不包括他们成家后,带父母到城里居住的那一部分人。



  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转移了人口、保护了生态,而且提高了群众的就业质量,在山区镇,更是一项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推动劳力在山门外就业致富。该镇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一是大力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该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经常性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打好基础。二是大力畅通外出务工输出通道。镇村干部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牵线搭桥,联系务工单位、收集招聘信息、帮助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等。同时加强与劳务输出地党委政府的联系与合作,解决农民在外出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居住、子女入学等困难和问题。三是大力加强与外出务工农民的联系。建立外出务工人士档案,编印联系电话簿,在各地成立大坡籍外出务工人员联谊会,充分发挥联谊会帮扶带动作用,使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站得稳、做得好”。



  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该镇不少农民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从打工仔变成了腰缠万贯的老板。江门市消防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庆财先生,原是该镇军屯村委会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凭着山区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管理经验和一定资金后自己创立公司。目前,其名下产业价值超亿元,年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在大坡镇,像他这样成功的“打工仔”为数不少。如鹤垌村的黄国文、坑塘村的吴建武、双桥村的吴仲贵、军堡村的黎扬安等,他们目前的资产均在5000万元以上。这些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富了不忘乡亲,每年都带领一批大坡人走出山门打工、创业,如卢庆财帮扶带动外出务工的乡亲就达两千人,吴仲贵创办的制衣公司有大坡籍员工500多人。



  扎实有效的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成为企业老板且资产超过百万元的有300多人,其中超千万元的有5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口达3万多人,占当地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每年劳务输出收入超10亿元。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



  留守的群众怎么办?大坡镇坚持“两条腿”走路,在鼓励群众走出山门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该镇结合当地山地、坡地多的实际,大力引导群众发展优质水果种植。每年定期组织农民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到实地为果农授课,积极推进水果生产“肥药双控”工作,引导农户广泛使用传统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积极抓好优良水果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2015年对镇内产量低、品质差、甚至不结果的荔枝、龙眼、黄榄,进行科学间伐、矮化、嫁接新品种近0.8万亩。目前,该镇种植香蕉、南蕉、荔枝、龙眼等水果达5万多亩,水果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油茶土壤适应性强、产值高、病虫害少,相对木本水果经营粗放、农药化肥使用量少,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经济效益更高。茶油除了传统的食用价值外,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该镇因势利导,先后在军屯、良垌、上良坑、大榕等村引导群众将低效益的作物改种油茶近2万亩。去年,大坡镇茶油产量达7万多斤。



  因气候、土壤、水源等天然优势,大坡种植的17000多亩水稻高产而优质。该镇引导当地群众在种植时施用鸡屎、牛粪、秸秆等有机肥料,实行人工拔草,采用洁水灌溉,出产的大米是实实在在的有机大米,其中大榕、清湖、格苍、军堡等村出产的大米更是上乘佳品,煮成的米饭具有粘、香、软、滑的特点。每年水稻收获季节,都有大量的客商到该镇收购稻谷。该镇还高度重视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工作,鼓励和支持搞好农产品流通。大坡朋情村王瑞国在高州成立广东高佬旺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连锁店发展到40多家,推销绿色农产品,如荔枝、龙眼、茶籽油、高山红薯、石斛等,目前正谋划争取上市新三板。



  “马贵木、格苍竹。”该镇格苍村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竹子生长,出产的竹子特别高大,厚重结实,是做大棚、建筑、菜架竹等的优质材料。该镇借力传统形成的良好口碑,引导群众不断扩大竹子种植规模。为调动群众种植竹子的积极性,该镇还引进了伟华编织厂等8间企业在当地进行无污染的初加工。据统计,去年该镇竹子加工企业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其中伟华编织厂加工的竹制品更是远销东南亚等地,在为当地农民创收的同时,还将格苍竹的牌子传播到海外。



  杨书记兴奋地告诉我们,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以库区镇为重点引导群众发展竹产业。目前市准备在大坡镇良垌村试点,将镇内所有速生桉改种竹。这非常切合山区镇实际,大大增强了大坡镇发展竹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大坡镇的竹产业发展前景一定十分广阔。



铁腕整治环境,彰显责任担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地处高州水库集雨区腹地的大坡镇,环境整治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该镇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宁愿舍弃历年积累的工业基础,也全力确保生命之库不受丝毫污染。近年来,该镇采取强有力措施,拒绝不合规定企业进入20多次,叫停不合规定项目60多宗,关闭小型造纸厂10多间,取缔小型冶金厂6家,强行搬迁中型炼锌厂1家。同时,关闭养猪场30多间。



  该镇借力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城乡清洁工程,强化镇村环境治理。从2011年起,该镇每年投入80多万元用于镇村生活垃圾处理,组建了30多人的环卫专业队伍,建有垃圾收集池163个、垃圾箱35个,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做到垃圾日收集日清运。累计投入近6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6亩多、受益人口超8000人的镇级污水处理厂。在今年年初,该镇还通过网络推广,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了深圳市一家专业的环卫清运公司,为该镇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垃圾清运服务。



  该镇还全面推进改水改厕工作,加大自来水普及力度,协调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饮水用水难的问题,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92%。其中被评为茂名市生态示范村的福州村,11个自然村近1000村民,自来水入户率100%,各家各户均使用水冲卫生厕所,且各户配套建有三级化粪池。2013年,该镇第一个村级污水处理站——福州污水处理站建成使用。



  近年来,大坡镇交出了一份厚实的绿色答卷,在群众更快地走上致富路的同时,生态保护工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201512月,该镇被评为广东省生态乡镇,是茂名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下一步怎么做?该镇的思路十分清晰: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三个三”的思路谋划该镇发展,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竹产业,巩固省生态镇建设成果。二是借力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三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