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外卖进高校并非简单的是非题
2015-12-30来源:

随着各种订餐APP的火爆,外卖餐饮已经延伸到大学生群体。在学院路等高校扎堆的地方,吃腻了食堂或懒得出宿舍的在校大学生叫外卖非常普遍。但记者调查了京城18所知名高校,发现至少8所高校已出台了不允许外卖送餐到校园内的规定。对于这样的管理规定,在校大学生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行为都应没有禁区。高校实行食堂供餐模式,其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毕竟在现有的责任体系下,食堂集中供餐更具安全可控性,学校与供餐企业之间具有连带责任,共同承担着“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一旦出现了食物中毒事件,学校要为此承担必要的代价和风险;二是除了食品安全之外,交通、人身等校园安全同样需要学校重视,外卖员工骑着电动车在校园内快速地穿梭,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其所带来的校园安全压力,显然并非口头上那般轻松。
但这并不是说,外卖餐饮就不能进驻校园。毕竟在多元化的需求下,学生“换种口味”和“为了方便”的权利诉求也需要得到尊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完全禁绝并不明智,而毫无节制的放纵也可能酿成风险。对于餐饮外卖进高校,本身就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若是没有严格的把关程序和安全管控,那么订餐APP 的火爆,也会带来无穷的烦恼。
从诸多的调查样本来看,看上去“高大上”的美食外卖很多卫生环境并不达标,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隐忧。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在微信圈和“饿了么”“美团”等网络订餐平台好评如潮的 “美食店”,却是无证无照、污水横流、油污满地的“苍蝇馆子”。由于平台的审查作用未能发挥,使得“流量为王”的平台,只注重了数量的扩张而没有质量的把控。在食品安全难以获得有效保障,而学校又对其难以可控的情况下,允许外卖送餐进校园就必须慎重。
虽然学校不承担具体的监管职责,然而可以与相关执法部门合作,对外卖配送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并与相关的平台进行合作,对达不到要求的外卖供餐单位进行排除,尽可能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学校不能为了图省事,而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一律拒绝外卖餐饮的进入,也不能基于所谓的学校内部管理,而一律回拒与外界的交流。相反的是,应当采取审查式合作的方式,不断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以此切实解决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效果的升级。
在对待外卖进入校园上,不乏较为开明的先行者。不过,表现在具体行为方式上,依然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学校规定,禁止外卖员骑电动车入校,外卖员送餐入校只能步行;而有的学校则设立了一个统一的领取点,有的学校则允许外卖送餐员进入校园。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学生的更多元化的需求。除此之外,学校食堂或者其他供餐企业,还应当学习和效仿外卖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或者与之开展合作,以此搭建一个内外交流的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协调统一。如此,安全与便捷,管理与服务才能达到均衡。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