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追凶17年警察去哪儿了?
2015-12-30来源:
河南一农妇17年来寻遍十余个省份,追踪杀害丈夫嫌疑人,5名在逃人员4 人已归案。时间推到17年前,1998年元月,李桂英的丈夫齐元德被同村五人伤害致死,五个人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办案民警回复她:“你要有线索我们就去抓”。李桂英就此踏上了追凶路,寻遍十余个省份。17年,5个嫌疑人已经抓到了4个。“还有最后一个没抓到,我就得一直追下去。”(11月23日《新京报》)
孤苦伶仃的李桂英,无疑是一位让人称道的好妻子,既要拉扯丈夫留下的五个孩子,照料丈夫的年迈父母,还要跨省寻找杀害丈夫的嫌疑人;同时也是一位声讨犯罪、伸张正义的好公民,坚持要将杀害丈夫的嫌犯绳之于法。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假如我们每位公民都能像李桂英那样,执着地捍卫法律尊严,尽最大力量扬正义、树道义,法律的正义价值,岂不是能够被充分地发挥?
我们在对这位执着、坚毅、伟大的女性表达钦佩崇敬之情时,又不得不从这篇报道中遗憾地产生多重疑问,同时也为滞后的警方行动感到汗颜:一位柔弱的普通农妇都可以追凶17年,寻找到那么多关于杀人疑犯的有用线索,难道专司破案的警方找寻不到?若不是李桂英一念执着、追凶“痴心”难改,杀人嫌犯是否就可以逃避法律制裁?农妇追凶17 年把自己锻炼成“福尔摩斯”,终找到4 名杀夫疑犯,是否可以就此认定当地警方存在不作为?这些问号,期待有更深入的调查将其拉直。
网友产生这些疑问是有缘由的,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警方,存在有案不立、立案不破、久拖不决、打击不力、推诿塞责等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公现象,让人怨声载道。比如李桂英到公安局询问杀夫嫌疑人的抓捕情况时,得到的答复竟是“我们很重视,已经对这5 人立案追逃。但人跑了,如大海捞针,你有线索吗?你有线索我们就去抓”,恐怕便是典型的推诿塞责、消极应付。就像一网友所言:“这案子其实不难破,杀人与被杀者都是一个村的人,多少有联系,还能人间蒸发了?”
破案是刑事警察的天职,要破案得先寻找破案线索。这本应是警方必做的工作,却让受害者家属承担,这完全是责任转嫁。如果老百姓自己能寻找到线索、抓捕住凶手,还要端着公家饭碗的警察何用?在报道中,当地警方一民警表示,“不能说李桂英说一个线索,我们就去抓人,我们的经费和警力都不够。”“经费和警力都不够”,或许正是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疑犯线索的原因所在,但经费和警力再怎么紧缺,也不能如此草率地对待一桩命案,否则难以服众。何况,说好的“命案必破”呢?
由此想到“命案必破”。这些年不少地方废除“破案率”和“命案必破”等提法,认为这些提法不够客观科学,容易弄虚作假,甚至刑讯逼供制造冤假错案。但从农妇追凶17 年看,没了“破案率”和“命案必破”等刚性指标威慑,警察更可能变“懒猫”,以“经费和警力都不够”为由偷懒。追求“破案率”和“命案必破”是警方从严要求自己,从主观上重视和努力,并不等于无视破案的客观规律和合法程序,还是保留为好。公安干警如能像李桂英一样执着破案,多少沉冤旧案都能得到昭雪。
孤苦伶仃的李桂英,无疑是一位让人称道的好妻子,既要拉扯丈夫留下的五个孩子,照料丈夫的年迈父母,还要跨省寻找杀害丈夫的嫌疑人;同时也是一位声讨犯罪、伸张正义的好公民,坚持要将杀害丈夫的嫌犯绳之于法。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假如我们每位公民都能像李桂英那样,执着地捍卫法律尊严,尽最大力量扬正义、树道义,法律的正义价值,岂不是能够被充分地发挥?
我们在对这位执着、坚毅、伟大的女性表达钦佩崇敬之情时,又不得不从这篇报道中遗憾地产生多重疑问,同时也为滞后的警方行动感到汗颜:一位柔弱的普通农妇都可以追凶17年,寻找到那么多关于杀人疑犯的有用线索,难道专司破案的警方找寻不到?若不是李桂英一念执着、追凶“痴心”难改,杀人嫌犯是否就可以逃避法律制裁?农妇追凶17 年把自己锻炼成“福尔摩斯”,终找到4 名杀夫疑犯,是否可以就此认定当地警方存在不作为?这些问号,期待有更深入的调查将其拉直。
网友产生这些疑问是有缘由的,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警方,存在有案不立、立案不破、久拖不决、打击不力、推诿塞责等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公现象,让人怨声载道。比如李桂英到公安局询问杀夫嫌疑人的抓捕情况时,得到的答复竟是“我们很重视,已经对这5 人立案追逃。但人跑了,如大海捞针,你有线索吗?你有线索我们就去抓”,恐怕便是典型的推诿塞责、消极应付。就像一网友所言:“这案子其实不难破,杀人与被杀者都是一个村的人,多少有联系,还能人间蒸发了?”
破案是刑事警察的天职,要破案得先寻找破案线索。这本应是警方必做的工作,却让受害者家属承担,这完全是责任转嫁。如果老百姓自己能寻找到线索、抓捕住凶手,还要端着公家饭碗的警察何用?在报道中,当地警方一民警表示,“不能说李桂英说一个线索,我们就去抓人,我们的经费和警力都不够。”“经费和警力都不够”,或许正是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疑犯线索的原因所在,但经费和警力再怎么紧缺,也不能如此草率地对待一桩命案,否则难以服众。何况,说好的“命案必破”呢?
由此想到“命案必破”。这些年不少地方废除“破案率”和“命案必破”等提法,认为这些提法不够客观科学,容易弄虚作假,甚至刑讯逼供制造冤假错案。但从农妇追凶17 年看,没了“破案率”和“命案必破”等刚性指标威慑,警察更可能变“懒猫”,以“经费和警力都不够”为由偷懒。追求“破案率”和“命案必破”是警方从严要求自己,从主观上重视和努力,并不等于无视破案的客观规律和合法程序,还是保留为好。公安干警如能像李桂英一样执着破案,多少沉冤旧案都能得到昭雪。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