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保姆”是如何炼成的 抓住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宝贵机遇

像建设家乡一样建设好中山

    昨日下午,市政府会议中心,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为2015年百佳外来工颁奖。(12月23日《中山日报》A1版)

    笔者曾有幸作为“百佳”的一员参加2010年的表彰大会,这是中山善待外来工的一种积极表现。

    一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来工的辛勤汗水。让外来工享受市民待遇,体现出中山城市精神博大的一面。中山善待外来工,使我们从生活上、工作上、心理上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中山还可以在很多方面积极探索,比如在农民工群体自主管理层面作一些制度创新,如治安、劳动、工会和乡镇政府联手,以省籍为单元,建立一些由政府引导,以农民工自主民主管理为职能的外来民工协会,着力构建一种社会治安、劳资矛盾调和、民工合法权利诉求等畅通的管道。

    为此,政府可在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出台较为宽松的政策,加大力度让外来工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市民待遇,比如享受医疗保险、子女就近入学等;减少一些不方便外来人员的制度壁垒,比如动辄要求外来工出示户籍所在地开具的证明。其实,这些外来工常年在外,户籍所在地对其了解程度有时还不如居住地。而在外来工积分入户政策上,应尽可能简化审批手续,缩短轮候时间,降低外来工入户的经济成本与精力支出。

    另外,外来工积分入户政策往往对有技术的外来工倾斜,但现实的情况是,众多外来工缺少技术,积分入户的条件他们是难以达到的。为此,中山市应加大对外来工培训力度,使更多的外来工掌握一技之长,降低入户的难度。外来人员得到这些城市居民的待遇,入户的机会也大为增加时,不但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也能促使他们留在迁居地,在此开枝散叶。当他们把新居住地当做第二故乡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主人翁心态,激发出参与居住地社会活动的热情,“像建设家乡一样建设好中山”的倡议就会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中山正从更多层面善待外来工,让他们成为这座城市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假以时日,我们外来工都会认为中山不是我打工的地方,而是我生活居住的地方,这是我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才能和谐。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