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谋发展开放改革惠民生
2015-12-30来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总结和历史反思,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中共中山市委结合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 “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市、坚持富民强市的发展原则,初制定了中山“十三五发展规划”,力争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跨入珠三角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的战略目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跨入珠三角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的战略目标,对缺乏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又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中山市来说,虽然是一种自我加压、知难而进的有为之举,但亦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令人充满期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增强了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但是,过多的经验自信和模式固化,也会导致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建设缺乏后劲。因此,创新驱动和开放改革仍然是未来中山超越自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中山曾经几次错过了引进高等院校、建设大学园区的良机,又缺乏承载“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大项目、大企业和大环境,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任用上又稍欠战略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已有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现有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地利用,专业化、职业化的分工合作和精细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仍然严重不足。因此,创新驱动,关键在于一校一所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所谓一校,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批学校,要重视高等院校人才高地的智力优势,加强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所谓一所,也不是一个研究所,而是一批研究院所,要发挥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优势,结合中山传统制造业和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内在需求、双向互动、交流合作,为人才找出路,为出路找人才。
开放改革、破立得法。任何改革,总是在“破”与“立”中博弈,在“权”和“利”中寻求价值实现和机会均等;对外开放,也是在“同化”与“顺应”中追求资源共享,在“转化”与“创新”中争取合作共赢。中山人对经验理性或实践理性的自持和自信,以及对企业成长路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固化和坚持,固然有利于企业做专做精,但难于使企业做大做强,中山有不少的创业主,却缺少更多的企业家;中山人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却缺乏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开放改革,首先就是要在破除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树立创新思维和科学理性等方面下硬功夫,花大力气。其次必须抓住机遇,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利益格局,拓宽全民创新创业的范围和空间。就目前而言,应抓住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良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体系,进一步打破地域和观念上的壁垒,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在“一带一路”和“一桥一道”的建设机遇中,积极寻求互通互补、互信互助,实现资源整合、共生共赢。
村镇协调、绿色发展。新型专业镇和新型城镇化,是中山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和方向,但是专业镇的专业化生产、职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层次和规模效应都不十分理想,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互补性、辐射性和带动性也不特别明显,村与镇、镇与市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融通性更不突出。各镇区在自己的产业经济建设中,长时期地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低效益经营和低效率管理,既降低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又削弱了主城区的聚集效应和城市首位度的辐射能力,更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绿色环保和协调发展。因此,应适度限制镇村房地产开发和盲目扩大再生产,必须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形态的状况,科学地调整镇区行政区划的结构和布局,全面打通村镇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断头路”,实现村—镇—市三级全方位无缝对接,力争城、镇、村一体化协调发展和绿色经营,进一步优化主城区的资源配置,迅速提高主城区的首位度,发挥现代城市对镇村的科技与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机会均等,成果共享。孙中山先生曾说,世上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天生的不平等,一种是人为的不平等。革命或改革,就是要尊重和正视天生的不平等,消灭或减少人为的不平等。人为的不平等更多的是政治和制度造成权利的不平等和机会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政府要公正,政务要公开,社会要公平,个人要平等,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激发,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为了一切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打好社会治理的“全民牌”,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拓宽公共活动空间,保护私人自由空间,在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内涵的同时,尊重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引导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功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让所有的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因此,在“十三五”期间,中山应该在“创新”方面,发挥好“一校一所”的智库作用和人才优势;在“协调”方面,打通“一村一镇”之间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断头路”,实现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在“绿色”方面,做好“一山一水”的大文章,保护好以岐江为主体的江河黄金水道和以五桂山为主体的森林覆盖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开放”方面,要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体系,在交流与沟通中寻求合作共赢;在 “共享”方面,要在“一公一私”方面敢为人先,进一步拓展公共空间,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保护私人空间,尊重个人权利,让每位中山人在共建共创中,积累成功感,增强获得感,产生荣誉感,提升自豪感。
(作者供职于中山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跨入珠三角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的战略目标,对缺乏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又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中山市来说,虽然是一种自我加压、知难而进的有为之举,但亦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令人充满期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增强了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但是,过多的经验自信和模式固化,也会导致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建设缺乏后劲。因此,创新驱动和开放改革仍然是未来中山超越自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中山曾经几次错过了引进高等院校、建设大学园区的良机,又缺乏承载“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大项目、大企业和大环境,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任用上又稍欠战略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已有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现有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地利用,专业化、职业化的分工合作和精细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仍然严重不足。因此,创新驱动,关键在于一校一所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所谓一校,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批学校,要重视高等院校人才高地的智力优势,加强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所谓一所,也不是一个研究所,而是一批研究院所,要发挥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优势,结合中山传统制造业和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内在需求、双向互动、交流合作,为人才找出路,为出路找人才。
开放改革、破立得法。任何改革,总是在“破”与“立”中博弈,在“权”和“利”中寻求价值实现和机会均等;对外开放,也是在“同化”与“顺应”中追求资源共享,在“转化”与“创新”中争取合作共赢。中山人对经验理性或实践理性的自持和自信,以及对企业成长路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固化和坚持,固然有利于企业做专做精,但难于使企业做大做强,中山有不少的创业主,却缺少更多的企业家;中山人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却缺乏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开放改革,首先就是要在破除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树立创新思维和科学理性等方面下硬功夫,花大力气。其次必须抓住机遇,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利益格局,拓宽全民创新创业的范围和空间。就目前而言,应抓住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良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体系,进一步打破地域和观念上的壁垒,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在“一带一路”和“一桥一道”的建设机遇中,积极寻求互通互补、互信互助,实现资源整合、共生共赢。
村镇协调、绿色发展。新型专业镇和新型城镇化,是中山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和方向,但是专业镇的专业化生产、职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层次和规模效应都不十分理想,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互补性、辐射性和带动性也不特别明显,村与镇、镇与市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融通性更不突出。各镇区在自己的产业经济建设中,长时期地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低效益经营和低效率管理,既降低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又削弱了主城区的聚集效应和城市首位度的辐射能力,更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绿色环保和协调发展。因此,应适度限制镇村房地产开发和盲目扩大再生产,必须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形态的状况,科学地调整镇区行政区划的结构和布局,全面打通村镇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断头路”,实现村—镇—市三级全方位无缝对接,力争城、镇、村一体化协调发展和绿色经营,进一步优化主城区的资源配置,迅速提高主城区的首位度,发挥现代城市对镇村的科技与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机会均等,成果共享。孙中山先生曾说,世上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天生的不平等,一种是人为的不平等。革命或改革,就是要尊重和正视天生的不平等,消灭或减少人为的不平等。人为的不平等更多的是政治和制度造成权利的不平等和机会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政府要公正,政务要公开,社会要公平,个人要平等,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激发,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为了一切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打好社会治理的“全民牌”,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拓宽公共活动空间,保护私人自由空间,在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内涵的同时,尊重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引导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功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让所有的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因此,在“十三五”期间,中山应该在“创新”方面,发挥好“一校一所”的智库作用和人才优势;在“协调”方面,打通“一村一镇”之间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断头路”,实现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在“绿色”方面,做好“一山一水”的大文章,保护好以岐江为主体的江河黄金水道和以五桂山为主体的森林覆盖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开放”方面,要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体系,在交流与沟通中寻求合作共赢;在 “共享”方面,要在“一公一私”方面敢为人先,进一步拓展公共空间,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保护私人空间,尊重个人权利,让每位中山人在共建共创中,积累成功感,增强获得感,产生荣誉感,提升自豪感。
(作者供职于中山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