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最尴尬晚宴”不要上纲上线 “雾霾费”当三思而“收”

“四连跌”落空解释权何在?

    这一轮油价跳水尚未见底,也许油价还将面临下一次的调价窗口。外部降一次、内部“暂缓”一次,终究不是个办法。接下来的价格监管之路怎么走,职能部门最好还是多多与民沟通,多多坦诚交流。

    12月15日是成品油调价窗口的开启日,按照此前预测,这次汽柴油折合升价大概跌1毛钱,将实现“四连跌”。当天下午5点整,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称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同时将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12月16日《现代金报》)

    雾霾太重,油价太低。这是很多人对发改委解释的碎片化解读。一夜之间,成品油调价,忽然成了敏感话题。从“暂缓”二字落地开始,神出鬼没的段子手,就接替了权威说法,解构或调侃着各种不满。

    民怨沸反,也是可以理解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制造业进入寒冬,有媒体报道称,“仅有30%的企业没有欠薪。”这个说法也许略有夸张,但,开车上路的,越发价格敏感,用油生产的,成本压力也难。这个时候,指望油价如约下降,也是希望日子能稍稍减负一些。

    至于发改委的“暂缓”决策,虽然看似招骂,客观地说,却也并非“纯属耍流氓”。一则,从程序正义上看,“暂缓”并非拍脑袋的新创意。按照2013 年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波动等特殊情形需对成品油价进行调控时,由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旧版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也曾明确表示,当国际原油处于40 美元/桶以下时,国内可以暂缓调整成品油价格。二则,根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近3.1亿吨,比上年多进口2600多万吨;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已突破3 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00 多万吨。与之对应的是,来自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广义乘用车累计销量2024420辆,同比增长17.6%,但其中SUV 销量673969辆,同比增长74.6%。逻辑上看,这也说明在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消费行为对耗油量的考虑渐趋弱化。一言蔽之,国际油价跌跌不休,京津冀及东北大部重霾不散,亦有学界指认汽车尾气是雾霾之困的祸首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暂缓油价调整,似乎也不算拍脑袋决策。

    说这些的意思,并非是为“暂缓”之策背书。中国油价的形成机制,复杂而传统,今年10月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将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油价位于低位的时候,理论上说,改革的阵痛会小些,保持相对稳定,确实有利于市场化的转身。不过,怎样把这些道理说清楚,怎样规避为三桶油“加持”的护犊嫌疑,怎样纾解求低价而不得的民意预期,油价价格形成机制到底要“形成”多久……这些追问与质疑,恐怕也不应该落下。“四连跌”落空,最终解释权不应该旁落于段子手的手里。知情权与质询权,在适当的时候,起码要能安抚民心,澄清误会。

    这一轮油价跳水尚未见底,也许油价还将面临下一次的调价窗口。外部降一次、内部“暂缓”一次,终究不是个办法。接下来的价格监管之路怎么走,职能部门最好还是多多与民沟通,多多坦诚交流。如此,一些看似敏感的问题,也许就能“脱敏”了。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