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茂名市优秀教师张慧明
不忘初心,让优秀成为习惯
——记茂名市优秀教师张慧明
编者按: 1999年,他曾在高州市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作过事迹报告,至今他仍然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让优秀成为习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用平凡独特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用深入浅出的演算,带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细腻精致的管理,赢得了学生的热情赞美……他,就是高州市第一中学的数学教师张慧明。一个今年工作已经年满30年,执教初三毕业班18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0年,负责科组工作25年,仍在默默践行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让优秀成为习惯”这句至理名言的人。
一、生动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迷上数学
“上课要精彩和高效,让学生爱上你教的学科,首先要抓好备课”,张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走上讲坛那一天起,他就把备课看成是教学工作中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每个学期初,他总是提前制定教学计划,研读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等一系列事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拓宽备课的广度、挖掘备课的深度,张老师除了个人钻研之外,还积极参加备课组、教研组的各项活动,虚心向数学组各位老师学习,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走出校门开展教研活动。
备好了课,走进课堂就有了底气。张老师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追求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习题的典型性和多样性。他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数学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又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每当这时,张老师就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典故,使枯燥的数字变成有趣的故事;或者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复杂抽象的题目化为简单形象的演算。他上的课,学生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自己去集中全部注意力听课,就是这种力量,使学生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原来对数学畏而远之的学生也渐渐走进了这座曾经陌生的殿堂。每当家长和张老师交流时,他们常常夸赞说:“我们的孩子在张老师的教导下,数学成绩提高很快。”这时张老师幸福的笑容总像花一样灿烂。
说起张老师的数学课,2008届毕业生卢锦华深情地回忆:“在数学学习方面,我觉得张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张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极具个人特色而又能顾及各层次学生的!”年轻的数学老师何敏也告诉笔者:“我们新教师特别愿意喜欢听他的课,他不但教授学生知识,更多的是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老教师,他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极善钻研解题策略,经常和我们年轻教师探讨问题,不辞辛苦地指导我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老师的劳动换来累累硕果,他曾获得茂名市青年教师优秀课例一等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辅导员等殊荣。冯杰、华素芳、莫志勇、华梅珍等学生曾获得高州市数学单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所教班级的数学平均分在年级中遥遥领先。更难能可贵的,张老师在众多荣誉面前,他仍然能够淡泊名利,不断进取,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
二、推行教研合一,打铁还须自身硬
“只教不研,教学之路是走不远的”,张老师不折不扣地坚持这样的信念。他主动承担了多次市级教研公开课,他在多家期刊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文章,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由何敏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热心于校本教研的开发,在学校开发的校本竞赛教材中,担任数学竞赛分册的主编,还帮助多个出版集团编制了多本教辅教参资料。平时他还领导本科各备课组编写一整套导学案、周测试卷和各章节的单元测验试卷。
学校让他做了备课组长、科组长,担子重了,任务多了,但他好整以暇,不亦乐乎。张老师认为,备课组长是学科备课组的灵魂,不仅是学科教学质量的责任人,集体备课活动的协调人,同时还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带头人,开展教科研的引路人。每学期初,他就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考纲说明”,明确本年级数学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要求,制订备课组工作计划。2016级的初三备课组,每周都要集中两次进行备课,备课前张老师自己草拟好备课方案,做到人手一份,会上,张老师组织组员就课堂容量、授课方式、题目筛选等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精心修改之后才使用。在他的垂范下,组内教师养成了推门听课的好习惯。周密细致的安排、精确到位的复习,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在中考中得以充分发挥,2016年中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考数学平均分荣获全市第一。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张老师还义不容辞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蓝青工程”活动。近几年,分别担任了何敏、陈琼、刘婵等老师的指导老师。即使在工作十分紧张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对三个老师的悉心指导。结对以来,何敏、陈琼老师获得了高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评比一等奖,刘婵老师获得了高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评比二等奖,她们所带的班级中考数学贡献率也排在学校前列。陈琼老师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她说:“我非常感谢学校为我安排了一个好师傅。张老师亲切的笑容、和蔼的语气、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一切都让我感觉特别踏实,他手把手的指导我如何备课、备学生,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很快胜任了初中数学教学。”
张老师集初三教学、备课组组长、科组长等诸多角色于一身,每当有人问他累不累的时候,张老师耸耸肩,笑着说:“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每天陪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感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他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三、全心全力投入,育人铸魂作表率
无论严冬还是酷暑,无论风霜还是雨雪,张老师始终怀着一颗对学生的拳拳爱心,时刻把学生挂在心里。这是他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在几十年里坚持热情工作的动力。
他乐意和学生交心,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话语却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有些学生进校成绩很低,学习信心不足,于是厌学了。面对这种情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少回亲自到他们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张老师用真情、执着打动了那些学生和家长的心。有些学生由于张老师盯得紧,管得严,扬言要揍他,但张老师没有畏惧,没有告状,更没有歧视他们,而是把他们一一请进办公室,和他们促膝谈心,那些学生最终被他的韧劲折服,认识到了错误,燃起了希望之火,专注学习,大都成功考上了好学校。多少年之后,当那些学生再次看到张老师的时候,说得最多的还是:如果当初没有你,也就没有了我们的现在。
在生活上,张老师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由于担心他们的营养跟不上,张老师经常会把学生叫到自己的家来,给他们“开小灶”。学生们在他身上感受到的,除了为师的严格,更是感受到一种默默的亲情。
“师爱”无边,张老师好似宽广的海洋;魅力无限,张老师更如强大的磁场。三十年如一日,加减乘除,算不尽对教学的孜孜以求,算不尽对同事的殷殷情意,算不尽对学生的拳拳爱心!他以“让优秀成为习惯”的坚实行动对“教师”一词做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确是教坛上的一棵常青树。(责任编辑:古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