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攀天阁:误堕入人间的世外桃源,只能误闯没攻略
第一次听说云南维西攀天阁时,就是一个偶然,朋友说那里真的很美,至于怎么美,他嘀嘀咕咕了半天,却让我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然而当他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后......
我与当地一个小伙子闲聊时,他告诉,这情景他们这里常有,一定都不稀奇。
攀天阁距离县城虽然只有30多公里,但由于其位于香格里拉大山脉里面,山路崎岖弯多,再加上沿途景色优美,司机乘客难免分神,一趟下来也得花上1个多小时,最近当地政府把通往攀天阁的公路进行了拓宽、沥青路面等升级改造,相信不久,通往攀天阁的道路将更加便捷。
维西连续下了一个多星期的雨,正在升级改造的道路显得有点泥泞,车子在山路上跑了近一个小时后才进入攀天阁乡境内。境内林木茂盛,透过路边的松树林,远远望见山下是一片金黄色的坝子,有古色民居错落分布,衬着远山的云雾,犹如世外桃源仙境。
到达村子,天色已晚,同行的生哥告诉我,村子里目前没有正常营业的客栈或酒店,但村里很多百姓家里都设有客房,环境虽然没有城里的好,但也算是整洁干净。于是那晚我们就吃住在当地皆菊村赵老师家里。也不巧,供应乡里的一个变压器被车撞了,电力部门正在抢修当中,伴随着的结果就是没照明,手机没信号,于是那个雨夜,我们很早就睡了。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其实也不能算早,因为攀天阁乡周围被群山环抱,太阳直到早上7:30左右才慢慢升起,此刻的攀天阁,晨辉、炊烟、田园,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如梦如幻,这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田园风光。
我们此行也算是幸运的,连续下了近一个星期的雨在这一天竟然突然停了,阳光从厚厚的云层里穿射出来,恰似一把光明之刷,随着云雾的流动,慢慢的梳理着这片大地。
在清代及其以前,攀天阁盆地原为沼泽地带,境域以工龙为活动中心,住有土目头人。清末开凿落水洞将水泄出,攀天阁渐成平坝,此后逐渐开垦农田,居民日渐增多。
沼泽地变成良田,这是一个人类为生存而创造出来的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民族叫“普米族”。1753年,普米族先祖因战乱流离到这里,在当时广西通判冯舜生的带领下开垦出良田,并培育出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世界最高海拔水稻——黑谷”,1975年,周恩来亲笔题写奖励牌匾,并奖给当地一台捷克拖拉机。
随着“世界最高海拔水稻”名声渐涨,也吸引很多各国农业专家前来考察,1978年,日本农业专家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攀天阁,并以一穗10元(那个时候,我爸做为单位中层干部,月工资才35元)的价格购买黑谷种带回日本试种,因海拔、环境等原因失败。2013年,攀天阁“老黑谷”牌“米荣获云南绿色有机米和云南六大名米称号。
有了良田,进入攀天阁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而今,攀天阁乡就成了16个民族群居的大家庭,其中以傈僳族、汉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为主。族族之间可以通婚,形成了一个家庭出现多个民族的地方特色。
用“老黑谷”米煮出来的饭,饭香浓郁。
第三天清晨,推开窗户,突然发现远处的山红了,坝上一层薄雾渺渺如幻,于是赶紧背起相机冲出户外。
从来不懂得什么叫“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只有来到攀天阁,只有站在这个坝子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原来古人诗词里写的都是真的。
这个时候,除了拿起相机按快门外,似乎就已经没有过多的东西可以去想。
现在已经是10月,山里的冬天来得早,夜晚的温度接近0℃,万物的颜色呈现枯黄的黯淡,山上的树林也是沉静的暗绿色,这多多少少会影响到画面的质感,然而一位朋友跟我说,这颜色才是丰收的颜色,是村民们眼里最幸福的颜色。
田野里的玉米早已收割完毕,留下枯黄的玉米杆,我想,要是春天、夏天来,眼前的这一切会不会更美。
这颜色是暖暖的金黄色,应该也是摄影师眼里最美的颜色,这就是攀天阁的清晨。
为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第一届“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腹地维西攀天阁黑谷文化旅游节”在皆菊村隆重举行,同时大力推广旅游产业,帐篷旅游就是其中一项。
远山、蓝天、云雾、民居、稻田,只有在攀天阁才能遇见。
做为“耐司签约新锐摄影师”,每次出行我都会带上耐司专业方片滤镜及支架,目前我使用的滤镜支架是100mm V5套装。
面对攀天阁日出这种高光比的状况,假如不希望照片做太多的后期处理,拍摄时加上这片“渐变灰”滤镜是必须的。本篇文章里所有日出照片都是在镜头前加了“渐变灰”滤镜,平衡天空与地面的光比和反差。
这就是清晨的攀天阁坝子,用了耐司“渐变灰”滤镜后。做为一个热爱拍摄风光片子的摄影师,懂得合理利用摄影工具,也是必要的,而且能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攀天阁乡不仅有美丽的坝子,同时这里也是16个民族聚居的地方,随便在街头走走,都能够遇见不同民族的村民。
傈僳族与纳西族姐妹
普米族姑娘
趁着第一届“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腹地维西攀天阁黑谷文化旅游节”召开,村民们盛装参与之际,我拍下了其中一些民族的装扮。
这位藏族阿哥就厉害了,这头上戴的是一整只狐狸的皮毛,还是他自己亲手制作。
傈僳族
藏族
傈僳族
纳西族
普米族阿哥为妹妹整理衣裳,让妹妹可以去过个开心的聚会。
普米族姐妹花,妹妹70多岁,姐姐80多岁,依然自己挑水、担柴、喂牛,动作麻利,一点都不含糊。她们抽的是当地的旱烟,音译叫“兰花烟”,她们告诉我,直到50几岁才开始抽,也不多,一次两三口,抽完继续干活。
精干的傈僳族小伙子
普米族的盛事:长街宴
这次也赶上了当地普米族的盛事:长街宴。传统的“长街宴”是当地的普米族每家每户将自己家里的食材、炊具、桌椅拿出来,一起摆放在大街上,然后乡亲们热热闹闹的聚集在一起吃、喝、玩、乐,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庆贺自己的节日。
珍贵药材:金蝉花,与冬虫夏草齐名
这是攀天阁盛产的“金蝉花”,俗称大虫草,与名贵中药“冬虫夏草”一样属于“虫生真菌”,在全世界已经发现的504种虫草中,金蝉花、冬虫夏草仅仅是其中的两种;其功效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同样可以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但价格却远远低于“冬虫夏草”。
攀天阁也是著名的松茸、羊肚菌、木耳、获警、天麻等名贵中药、食用菌产地,这是老乡向我展示他采摘到的巨型松茸,每颗接近500克,可以说是松茸之王,而其价格在当地才200元一斤,可惜从这里将松茸运送出去是个问题,娇嫩金贵的松茸加上冰袋最多也只能保存3天,除非自带,否则很难通过物流输送到其他地方。
这是我的房东赵老师,他是汉族,家里其他成员有普米族、藏族...他院子里栽种有许多兰花,长势特别好。离开的那一天,赵老师挑了一盆送给我...
赵老师后院是片菜地,种了一些瓜果蔬菜,其中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
苹果的外表看起来真不是很好,但咬起来却是酸甜可口,特别脆,于是在赵老师家里呆的三天时间里,无论进出我都会从树上摘一颗,随便用手擦擦就吃起来。赵老师和他媳妇,看着我那近乎贪婪的样子,一个劲的笑,临离开时还拿了一个大塑料袋,让我摘一些带着在路上吃......
————————————
洋光摄客:一个前新闻摄影工作者,与您分享旅途风景,人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