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风楚韵 风情如画 湖北宜昌三峡人家
文/羽轩
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当博大与神秘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三峡旅游的传奇。
三峡人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居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以其“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融合地质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峡江文化、抗战军事文化,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濛的文化梦幻洗礼。
三峡人家,依山傍水,风情如画。传统的三峡吊脚楼点缀于山水之间,久违的古帆船、乌篷船安静地泊在三峡人家门前,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各种习俗风情体现着峡江人民的质朴好客。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当博大与神秘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三峡旅游的传奇。
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这里石、瀑、洞、泉多种景观元素巧妙组合,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壮丽,石有石的气质,极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这里有洪荒之美,苍凉之美,阴柔之美,这里更有雄浑之美。
峡谷深处,翠竹葱茏,晶莹的露珠挂在竹叶上,轻轻地碰触一下,露珠调皮地滚落下来。竹林深处,一湾浅水,一只小船飘悠而来,一袭红衣的幺妹子手扶油纸伞,站在船头用美妙的歌声迎来送往。桅杆上白帆高挂,红衣、白帆、远山,船下波澜不兴的绿水,好一幅绝美的画面,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唯恐打破这里的静谧。
水面的吊网,嬉戏的白鹅,远方的木索桥、石板路,土家姑娘在溪边悠闲地洗衣、鹊桥上情人在深情相会。喜庆的唢呐声和锣鼓声从远处传来,那是寨子里谁家的儿女在成双成对。一挂瀑布从翠绿山腰间的缝隙里奔涌而下,汇成一条清澈的小溪向山谷外奔流而去,泉水越过长满青苔的岩石,叮咚作响,串起美妙的音符,为你洗去风尘,一扫疲惫。
三峡人家分为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苏辙、黄庭坚,南宋陆游,清代张之洞,还有现代大诗人郭沫若等等。诗人们用他们的灵性之笔,或写三峡人家,或写橹声帆影,或写蛤蟆甘泉,或写青山飞瀑,或写秀峰奇石……读了这些诗篇,恍若身临其境,饱览了三峡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浓郁风情。
水上人家: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 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古帆船迎风而立,小渔船撒开了渔网 。在近溪的一边,一道水坝已筑起,截住了清幽的龙溪水,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龙溪桥下春波绿,惊鸿照影来”,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
溪边人家: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斜阳草树、雾霭烟雨,如诗如画。吊脚楼上吊着大蒜、包谷、红辣椒、蓑衣、斗笠。屋顶飘出袅袅炊烟,门前的溪水里,鸭鹅嬉戏,吊脚楼下小狗追逐嬉闹。吊脚楼前的大石头上,几位山里妹子在捶洗衣服,唱起了热烈缠绵的情歌,棒棰捶在石板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好似在演奏一曲深情的恋歌。
山上人家:原始淳朴的屋子,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进得去,却难走出来。在这些老屋里走一走,可领略峡江人顺应自然,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享受生命的个性。屋顶上的遮盖物,也大有讲究。有盖泥瓦的,也有盖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说。盖泥瓦的人家会说“黄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盖茅草的人家会说“茅草屋里腊肉香”,盖石板的人家会说“石板底下有福享”,这些都体现了峡江人民的乐观、风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石令牌:石牌在当地人心目中被为圣物,是祈福纳祥之所,终年香火不断。据《东湖县志》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来。这块神奇的石头重达4300余吨,远观之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传说“石令牌”是大禹治水时,玉皇大帝被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向长江砸下的一道治水的令牌,令黄牛助他开峡治水,黄牛终于撞开了一条崎岖的三峡通道。从此,滚滚长江之水,不仅浇灌着中华大地,更孕育出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它是目前中国自然形成的石碑中最大的一块无字碑,更是治水的丰碑。
灯影石:四块兀立山巅的奇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形象。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时,远远望去,它们仿佛灯影戏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灯影石”即由此得名。灯影石中最负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呈蘑菇状,重达100余吨,底部的承重截面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载近半吨的重量,堪称世界奇观。从山下仰望,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拨,沙僧石就会转动起来。千百万年来,雷电击不倒它,狂风摇不动它,暴雨冲不毁它,它兀立于石牌之巅,饱经天下沧桑,阅尽人间万事,显示着神奇的阳刚之美。当年郭沫若先生游历灯影峡时,曾题诗赞叹:“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
灯影洞:灯影洞幽深狭长,长约1500米,洞内岩溶地貌景观奇特,洞道地形多变。洞内的“五色奇音石”是灯影洞最绝妙的景观,它色彩丰富,呈黑、白、黄、灰、绿五色交织,色界明晰,用手敲击,可闻鸣锣击鼓之声,令人叹为观止,洞内一条落差达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缓缓无声,或状如洪钟,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鸣,行走在这梦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黄龙瀑:位于跳水桥前的深潭之上,一股瀑流如水帘般从洞口上方倾泻而下,似洞天福地一般。相传有一条惩凶除恶的黄龙居住在此洞,故名黄龙瀑。黄龙洞深不可测,目前还没有探测出这股水流从何而来。黄龙瀑水流从对面山崖中的一个山洞流出,呈扇形展开,倾泻而下,坠入崖下的深潭,声如洪雷,响彻山谷。仿佛是被禁锢了数千年的峡江男儿的呐喊,纵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站在瀑边,阵阵凉风扑面而来,顿觉空气清新,精神振奋。
龙进溪:龙进溪是山峡沿岸的一个山谷,水很清,很绿,是三峡人家最具风情的景区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长廊石桥,清幽的溪谷掩映在摇曳的枝叶中,衬托出一种古朴幽深的意境。桥下一湾清水,清澈见底,波平纹静,目之所视,温顺如处。正对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条带状石岭从山顶蜿蜒而下,快临江时向上高高翘起,活象一条巨龙,龙进溪因此而得名。
龙进溪溪水碧绿,波光粼粼,林木苍翠,枝繁叶茂。古帆船静泊水中,吊脚楼掩映竹林,水车“咿咿呀呀”在水中转动,山民们怡然自得,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过着原始古朴的生活。乘着古老的三峡帆船,在摇曳的桨橹声中进入三峡人家碧绿的江面、宁静的山水、苍翠的草木,到处是葱葱笼笼的生命,走进这条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种“步入桃源不知归”的醉意。龙进溪,一处天人合一的阳光下的风景,一段原始古朴的记忆碎片。
巴王寨:一个用石头和泥土建成的寨子,一个用巨石和原木垒成的城堡。两千多年前,在三峡秀美的山水间,居住着一个神奇的民族——巴族。巴族主要分为廪君蛮和板楯蛮。廪君蛮的首领是巴王,板楯蛮的首领是罗王。他们与三峡地区最美丽的女人鄂水娘从小一起长大。主战派巴王与秦国军队抗击十几年,最后兵败退守到三峡人家。当年,秦国人企图消灭巴族,浴血奋战之后,英勇的巴王、鄂水娘为了本部落的生存繁衍,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印证着战争与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里房前屋后鸡犬相闻,鸭鹅嬉戏,古老的农耕稼柞用具一应俱全,屋顶炊烟袅袅,屋内茶香泗溢腊味满堂。它记录着一个民族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的历史,一个部落首领灿烂的生命历程。
明月湾:浩浩长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时,在这里向左急转弯110度,改向东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这就是“长江三峡第一湾”。船过明月湾,置身于游船之上,眺望远方江面,便会发现两岸连绵不绝的山峦仿佛阻塞了滚滚长江,但船进山退,路转峰回,旋即又豁然开朗。故而当年郭沫若先生在过石牌远眺第一湾时,发出了“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感叹。
石牌抗战纪念馆:公元1943年5月,为保卫陪都重庆,15万中国军队围绕石牌与10万日寇展开了殊死拼杀,取得了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粉碎了日寇觊觎重庆的美梦,成功地阻截了日寇进犯大西南的铁蹄。此战是二战期间中国抗日战场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石牌抗战纪念馆是三峡地区第一个综合性抗战纪念馆,修建在当年抗战的军事遗址之上,馆舍面积440平方米。
度假,从选择景典开始!了解更多,请关注景典游公众号(ID:jdcmjdy),或下载景典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