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毒品下乡:农村毒品泛滥首先危害青少年
最近,新京报一篇名为《被毒品侵蚀的乡村里,连红白事都约着一起吸个毒》的报道,引发关注。报道中,一些农村毒品泛滥的景象令人心惊:吸毒稀松平常,“发毒品就像发烟一样”;毒品供应及时,“打个电话,半个小时就有人送到,比外卖软件还快”。
也许有人会想,贩运毒品危险,毒品价格高昂,怎么会和农村扯上关系?话题君(微信:todaytopic)查阅资料后发现,这样想的人,对毒品的认知该更新升级了。目前农村流行的毒品,并非“海洛因”等传统型毒品,主要是新型合成毒品。这类毒品荼毒乡村,其来有自。
首先,合成毒品的原料易得;易得,意味着原料充足。以“丧尸药”(甲卡西酮)为例,它和冰毒一样,原料取自麻黄碱。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徐江平教授曾表示,如今市面上大部分感冒药中都含有麻黄碱成分,从感冒药中便可提取麻黄碱,合成毒品非常容易,“更可怕的是,仅三盒感冒药便可满足一个人次的量。”
其次,毒品的产量在增加,价格却不断下降。业内人士透露,制毒技术在发展,国内化学工业基础良好,制毒分子合成的毒品量大价低,“打得金三角没有招架之力”。合成毒品到底有多便宜呢?据报道,一些地方一克冰毒200块,一粒麻古50块,当于一包高档香烟,普通农民并不是完全消费不起。
低廉的价格,让合成毒品迅速占据市场。《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毒品滥用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滥用合成毒品人员达151.5万名,占总吸毒人员的60.5%。超过半数了。
再次,合成毒品在农村也自有其传播途径。有研究者发现,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很多人在外染上毒瘾后,又把吸毒的习惯带回乡村。在农村,熟人容留吸毒、村民以贩养吸的行为让毒品变得触手可及。由于是熟人社会,村民之间互相包庇,吸毒行为罕有人举报(和朝阳群众不同),也让缉毒工作进展困难。
最可怕的是,合成毒品下乡,青少年首当其冲。《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50余万名,滥用合成毒品的人员中,近六成是35岁以下的青年。
在某县缉毒的一次突击抓捕现场,涉案嫌犯都是年轻人 图片来源:新京报
农村合成毒品泛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加强新型毒品宣传,加强农村禁毒力量,成立乡村戒毒所。话题君觉得,这些办法虽然有用,但一是见效慢,二是太被动了。
联合国的禁毒报告认为,有效经验是严控和打击非法化学品买卖,从源头卡死毒品的原料供应。如1996至2013年期间,美国高中生对致幻剂的使用减少了75%,这与致幻剂供应量的减少密切相关。而供应量的减少,是因为美国对化学原料的管制加强了。
图注:仅凭宣传,不可能控制毒品的泛滥
我国对化学品关注,不缺法律,不缺部门规章,但监管能力有待提高。如我国药用与非药用化学原料有两套监管体系,一为药监部门,一为安监部门。两个部门之间协调不畅,让企业有空子可钻。话题君觉得,尽快理顺监管体系,强化对企业生产、流通化学品的监督,是打击合成毒品犯罪更有效的办法。
作者:左回回
责编:刘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