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70周年:为何发生这种惨剧? 短史记 “非法债务”不受保护的规定聊胜于无

地方招商引来“假现代”“假迪士尼”,应终生追责

第3816期

导语近日有两则招商新闻颇受舆论热议:一是“邯郸招商被假现代骗地骗补十亿元”;二是“华特·迪士尼回应郑州‘迪士尼’项目与自己无关”。两则新闻都是关于地方政府因盲目投资引发问题的案例,特别对于一直被盛传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这样的“罗生门”未免让当地尴尬。其实地方招商被骗的事情并不新鲜,但一直频频发生,且情况未见改观,原因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前,必然要对企业进行身份、项目风险等全方位评估,但对邯郸和郑州而言,这一道理也许是形同虚设

探讨所有问题前,不妨回溯一下这两次地方招商被骗事件,先说邯郸。

2008年下半年,自称“韩国现代建设集团”的韩企通过引资招商,与邯郸市政府开始接洽,经过一系列考察、“认证”,双方在2009年正式举行了“现代(邯郸)国际汽车贸易城项目”签约仪式。但让邯郸市政府震惊的是,后经“正主”韩国现代集团确认,“韩国现代建设集团”竟是一个冒牌货,其真名应为“现代RNC建设有限公司(韩)”,而该企业当时提交了“错误的”翻译文本资料却未被发现。待一切真相大白时,项目早已被搁置许久,钱去楼空。

邯郸现代RNC建设投资集团 图片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另一件事发生在盛传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一直以来让郑州市民备感自豪的“华特·迪斯尼”项目近日收到该公司中国方回函称,项目与华特·迪士尼无关。这一回应的内涵在于,目前正与郑州合作开发项目的所谓“华特·迪士尼”很可能又是一个顶名冒牌货。当然,关于此事目前仍有多方质疑,包括合作者实为华特·迪士尼国际特别项目总监及华特·迪士尼确与郑州某项目有关联等。但无论如何,这一“罗生门”事件已让郑州市颇为尴尬,甚至颜面尽失。

按道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前,必然要对引进企业进行身份、项目风险等全方位评估、认证和考察。但上述事件的有趣点就在于,这一众所周知的道理几乎被形同虚设。邯郸政府不仅连对方公司的真名都不能辨别,甚至赴韩考察、认证的时候都被骗子骗得团团转——以为签约仪式所在地是现代集团总部大厦就没问题了,实际那只是可以对外租用的普通写字楼。这行政的专业水准和能力令人大跌眼镜。郑州政府亦如是,连对方公司法人背景都还没搞清楚,便忙着批款送钱,着实让人叹服。

识别骗子有这么困难吗,当前网络如此发达,真正的韩国现代、华特·迪士尼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和正式的合作接触渠道,为何在做出重大决定前不去验证一下?非得到无可挽回的时候才醒悟被骗?

所以不妨追问,是不是真的被骗了?还是地方政府官员“揣着明白装糊涂”?

其实最近这两则新闻并不新鲜,因为见怪不怪,因招商引发的被骗事件频频发生。

例如2011年陕西咸阳杨陵区涉资38.8亿元的“自充电电动轿车及零部件生产项目”,两年后,招商部门才在网上进一步确认发现,投资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投资实力,实为诓骗,然后项目被取消;2014年,甘肃永昌县一个“占地5万亩、总投资60亿元、年产60万头肉牛”的政府招商项目,最后也因投资资金不能到位问题解除,但留下的是项目烂尾、上千农民工工资发不了……在搜索栏随便输入“地方、招商、诈骗”类似关键词,相关案例层出不穷。

背后原因是什么?通常能想到的,当然是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招商引资直接关系到地方税收和财政水平,毫不避讳地说,更关系到每一个地方官员的仕途发展。在引资越来越难的大背景下,面对招商项目,地方政府可谓饥渴难耐。

邯郸市财政局下达现代(邯郸)国际汽贸城项目配套资金的文件 图片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面对招商冲动、盲目,屡出问题便找到了根源——饥不择食吃到的往往是毒药。不止被骗,“倒贴钱拉投资”、“层层给企业补贴”等现象也此起彼伏,为的也是年底向上级汇报工作时,能在“吸引投资”一栏数据突出,而全然不管给对方贴了多少、补了多少,实际水分又有多少。

这种情况下,往深一层,就十分可怕——地方政府招商不在乎被骗;而再往深一层,就更加可怕——地方政府其实知道对方是骗子,但还继续与其合作。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前几年在河北省鸡泽县,一项被列为省重点工程、投资数亿元、占地180多亩的招商引资项目被证明是骗局后,官员竟然声称,“骗子能骗政府什么?他一寸土地也带不走,政府不会有丝毫损失,相反,随着土地的不断升值,政府卖给别人还会赚不少。”南都社论质疑这次邯郸被骗事件也称,“一些机构跟着被骗,究竟是真的被骗,还是揣着糊涂装明白,并不是所有骗子都骗术高明,而是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而已。”确实,邯郸市政府被骗事件离谱得有些不可思议,反其道想,确实存在“假外商,真补贴”的情况,这样的骗局后,地方政府拿到了卖地补贴,官员完成了政绩指标,企业也拿到了政府补贴,何乐而不为?唯一被骗的或许正是纳税人,热热闹闹吃瓜一场,竟不知自己的腰包早被人掏走了。

若真如此,在追问地方政府为何会被骗,审核漏洞在哪里时就更显操心多余了,因为这原本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骗局。

这两起被骗事件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21世纪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地级市乃至“准国家中心城市”还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前面提到,地方政府招商被骗的报道曾经频频见诸报端,今日话题也评论过这一现象,当时总结的是“落后地区的政府经常落入骗子的陷阱”,而且通常是县区级政府,因其行政能力确实较低。但最近这两起骗局中招的邯郸市和郑州市,都不在西部地区,一个是河北的地级市,一个甚至是河南省会,“准国家中心城市”,在21世纪都过去这么久的当下,还犯下这种错误,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只能说,政府运行的一些弊病,是有系统性根源的。比如扭曲政绩观逐级造成的压力。有人说,国家近年来早已要求地方政府改变唯“GDP”的政绩观,但也应该知道,伴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也是上级给下级最现实指令。不能说这样的政策自相矛盾,但地方官员因此面临的招商压力确实不小。江苏省一位地方官员就曾对媒体匿名诉苦称,“稳增长压力太大,招商能完成一半就不错了。”而想要全部完成的,自然少不了掺水分。

稳增长是地方政府的压力

另一则新闻也展示了这种尴尬性。2015年,在河南全省环境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郑州市环保考核结果虽为不及格,但因GDP增长明显,郑州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结果仍为优秀。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内容越来越多元化,但很多情况下(例如因为GDP占比较大),GDP仍是最重要指标。以至于郑州这样的大城市都不可能为别的原因“放慢脚步”。

终生追责也许是个好办法,至少哪些官员“犯了蠢”必须给民众一个交代

工程建筑领域,一旦出了什么质量问题,是人命关天的,所以现在工程领域实行的是“责任终生制”——出了什么问题,不管多久远,当年签字说OK的各个环节的责任人都需要承担责任。

用这个方式来惩处行政领域的低级、但重大的失误,或许是个好办法。招商引来的企业水平不行,效益不好,这不能全怪决策者。但如果你连骗子都识别不了,白白造成纳税人数十亿损失,那就应该承担重大责任。对于这些招商骗局,政府应该设立独立机构进行彻查,把受骗的关键决策人找出来,不管已经发生了多久。至少哪些官员“犯了蠢”必须给民众一个交代。

另外,还要从制度上来确保招商骗局不再发生。很多骗局往往会发生,就是“一把手”说了算造成的,“一把手”被骗,下面也就将错就错。如果在财政支出等方面有制衡的办法,就能降低被骗的可能性。另外可以立法来监督外商的投资行为,这方面,域外的很多经验可以进行参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改革扭曲的官员考核体系,改变官员的政绩观,这些话说的已经足够多。希望能及早看到改变。

结语

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乱象频频发生,被骗、合谋都已不是新鲜事,这一背后是扭曲政绩观以及不健全官员考核体系在作祟。

喜欢本文,欢迎转发。

特约作者

崔波波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