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脸吃饭也是一种才能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有一个地方,值得你去请假...

这也许是我能体验到的,最伊斯坦布尔的旅行方式



我混在一群伊斯坦布尔人中,踏上从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区横渡到亚洲区的渡轮,选一处坐下,品一杯红茶,嚼一个Simit面包圈,看着追随渡轮的海鸥。


这也许是我能体验到的,最伊斯坦布尔式的旅行方式。




而此时,我的面前出现了一组十分有趣的对照景象。


在我左斜前方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妇,丈夫留着短短的胡须,身穿运动感十足的POLO衫,妻子绑着随意而悠闲的马尾,穿着牛仔衬衫。丈夫将妻子紧紧拥在怀中,宠溺地爱抚着她,妻子开心地在丈夫耳边呢喃,眼里满是笑意。说到有趣的话题时,两人对视,会心一笑,连嘴角划起的弧度都那么惊人的一致。从他们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我不禁感叹,这大概就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而另一边,则坐着一个保守的穆斯林家庭。妻子全身包裹着黑色长袍,戴着只露出眼睛的面纱,保守而顺从。丈夫穿着贴身整洁的蓝衬衫,疼爱地拥吻着1岁大的儿子。妻子细心地给儿子整理衣服,小女儿则安安静静地依偎着她。妻子与丈夫之间相敬如宾,看不到溢于言表的爱慕,彼此间的关怀点到即止。这就是一个传统的土耳其穆斯林家庭。


上一秒是一对正旁若无人地拥吻的情侣,下一秒,与你擦身而过的却是罩着大黑袍、戴着头巾的传统穆斯林。文化交融的感觉太迷人,在伊斯坦布尔街头,既可以看到身穿黑袍、只露出眼睛的穆斯林女性,也能看到穿着短袖热裤的西化女性。最保守与最开放,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他们彼此不会干涉,相得益彰。这就是伊斯坦布尔,一个对文化充满包容的城市。开放与传统,世俗与宗教,就这样你我互不妨碍地并存着。




伊斯坦布尔还有另一个独特之处——地处亚欧交界,博斯普鲁斯海峡将这个城市一分为二,连当地人都经常相互询问“你住在哪边?”穿梭于亚欧两个地区的街头,仅仅通过行人的步速,就能感受到两种生活节奏的差异。


亚洲区的生活缓慢而悠闲。街头巷尾遍布着咖啡厅、茶馆,点一杯浓郁的土耳其咖啡、或是一杯郁金香造型的玻璃杯装的土耳其红茶,人们可以在此不紧不慢地度过一整个午后的时光。似乎奥斯曼时期的生活方式,还弥留在这里的空气当中。






若说亚洲区的生活态度是闲适的,而欧洲区则是商业气息浓厚的喧嚣与繁华。走在欧洲区独立大街——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步行街,无处不感到他们生活的紧凑,这种精神上的紧迫感加倍激发了他们对狂欢的渴求。这里24小时都充斥着涌动的人群,仿佛伊斯坦布尔最有趣的事情都发生在这里一样。人们来这里约会,去两边的酒吧畅饮,在夜里狂欢,流连忘返。不同民族的街头艺人在这里演奏各种音乐,他们忘我地弹奏,仿佛他们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吉普赛孩子坐在路上,拍击小小的手鼓或者吹奏塑料制的彩色口风琴;街上的加拉塔萨雷高中总是禁闭大门,但却是示威、游行的热门集合点。




但伊斯坦布尔最迷人的,不是气势恢宏的蓝色清真寺,不是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也不是现代繁华的独立大街,而是连接亚欧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它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伊斯坦布尔的北边是黑海,南边是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将两个海域联系起来,金角湾探入陆地。海峡两边停靠着各式各样的游艇,偶尔也有巨轮。岸边绿树掩映,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错落有致。这里有拜占庭时期的夏宫,有奥斯曼帝国的城堡,还有无数私人别墅。濒海的丛林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酒吧、茶馆、餐厅和酒店。夜幕时分,博斯普鲁斯海上船只的探照灯,悄悄地扫过暗黑的海水和公寓的墙壁。


行走疲倦了,博斯普鲁斯的气息却让人稍得休憩。就连土耳其诺贝尔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也说过,“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随时都能漫步在博斯普鲁斯沿岸。”




处于亚欧之间,伊斯坦布尔注定与众不同。这里有数不清的辉煌古迹,有见证了宗教冲突与交融的建筑,有美如油画的海上日落,也有着世界所有大城市的繁华夜景。往东看,往西看,伊斯坦布尔赤裸裸地暴露于欧亚的共同注视之下。往前看,往后看,它背负着辉煌的过去,直面不堪的现实。


在时间和政治中,伊斯坦布尔的边界总是游移不定,以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或者伊斯坦布尔为名,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城市本身,即是永恒。


周蕴怡


中山大学学阿语的女神经,曾旅居中东。


爱旅行,爱摄影,爱体验。


想把旅行生活中的激情带到日常生活中。


人生目标是成为一个充满故事的优雅老太太。


Annie


走在颠簸的未知路上,行万里路,读书写字。想和大家分享路上散落的惊喜,隐蔽的迷宫,和那些不为人知的美。


· · ·


原创内容,欢迎分享


转载请联系旅人説微信公众号,擅自盗用将严厉问责。


· · ·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