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反腐败 驰而不息扬清风——2015年我市纪检监察工作综述

真抓实干铸辉煌 开拓创新谱新篇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十二五”时期,高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茂名市委的决策部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省委书记胡春华“要把高州这张名片擦亮”指示为巨大动力,围绕茂名市“一体两翼三大抓手”发展思路,以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之城为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弘扬“好心高凉”精神,紧紧扭住“三大抓手”,顺利完成
“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三五”时期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5年,我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53亿元,增长10.7%,五年年均增速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02亿元,增长30.5%,五年间翻了一番多,财税工作获得省和茂名市嘉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亿元,增长33.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7.03亿元,贷款余额138.76亿元,五年增长了1.12倍,1.06倍。

 

    被称为“世纪工程”的省道280线建成通车,20年无法动工的东方大道三期建成通车。茂高快线、包茂高速全面竣工通车,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速。金山工业园成功申报省级产业转移园。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在省公布的医疗服务能力排行榜中位列“十佳”县市第一名,高州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大病不出县”经验做法得到中央改革办充分肯定。产业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全球最大桂圆交易中心汇金农业落户我市。被评为“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高州是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2511综合试点县(市、区)之一,组建了千人应急处置大队,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实现双提升.......大手笔投入、大气魄推动发展,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可以说,我市迎来了史上的黄金发展时期。

 

“三大抓手”建设成效初显

    我市抓住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扭住“三大抓手”,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五年来,我市开展交通大会战,突出抓好以高速路、国道、省道、县道为主骨架的“五纵、六横、七连线”的主干线公路网建设,构建城区至茂名市区、城区至中心镇、中心镇至边远镇的三个“半小时”生活圈。扎实推进三大高速建设,包茂高速已全面竣工通车,汕湛高速完成征地工作、拆迁完成80%,云茂高速已确定线路方案。五年累计投资近9亿元加快城乡公路建设,国道207、省道280、茂高快线建成通车,省道283线石板至仙坑段改建工程顺利推进,新建及改造县道97公里、桥梁197座,建设新农村公路1430公里。同时,首期规划用地7138亩发展“道口”,包茂高速互通谢鸡、曹江出口“道口经济区”正式启动。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我市将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搭建良好工业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强力推进金山万亩工业园和蒲康、金墩、九罡、长坡、大井、分界六个工业区等“一园六区”建设。五年来,我市完成工业总产值由156.6亿元提高到368亿元,年均增速18.6%2015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年均增速27.1%。规上工业企业由94家增加到235家。2015年,我市新增规上企业41家,数量居茂名各区(市)第一。工业用电量50910万千瓦时,增长15.34%,增速在茂名各区(市)中最快。6家较大型企业落地建设,171家企业增资扩营或技改升级,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金山工业园获批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征收及回收土地2000亩,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承载力大幅提升。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认定1家,培育库入库企业3家。

    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按照“优化老城、东拓新区、南联金山、西倚国道、北跨鉴江”发展思路,努力加快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中心城区建成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50年不落后的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之城。五年累计投资近15亿元,新建及改建一批市政重点道路工程项目,东方大道、冼太大道、站前路等城区主干道建成通车,高凉路等主街道沥青罩面、节能路灯工程完成改造,笔架山、文笔岭森林公园建成开放,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68公顷。完成城乡规划设计项目417项,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投入15.2亿元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建成镇级垃圾压缩转运站27个,村级垃圾收集点3960个。强化“门前三包”,深入开展“百日整治大行动”、“城乡清洁月”等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建省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大力加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高州是全省五个新型城镇化“2511综合试点县(市、区)之一。

 

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高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产业”的思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效益稳步提升。2015年,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56.9亿元,增长4.5%,五年年均增速7.5%。五年新增省、茂名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2.54万亩。成功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个。引入全国500强企业海亮集团投入1亿多元建设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项目通过省和茂名市验收,现代农业示范区、“五位一体”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土地确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工作有序推进。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高州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把其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抓手。全球首个桂圆电子交易中心、京东华南片区首个县级服务中心落户我市。我市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中点多面广的优势,努力探索出一种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农产品电商平台、较大网店发展到200多家,1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建成开业。我市顺利通过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试点县验收。

  水利建设卓有成效。我市五年累计投入14.7亿元,实施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城区防洪排涝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10条中小河流治理、120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12宗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57宗中小型机电排灌工程,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新增灌溉面积1.7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5万亩。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高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

  扎实开展新一轮绿化高州大行动。广泛开展以“好心栽好树、好人造好林、好山出好水”为主题的“好心高凉”义务植树活动,逐步实现义务植树常态化。我市森林覆盖率达67.36%,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16.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951万立方米。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完成碳汇造林10.67万亩、主干公路(街道)绿化美化290多公里,建立自然保护区87个,建成森林圩镇28个,规划建设森林公园34个、湿地公园4个,南塘彭村、石仔岭镇大岭、宝光下汉等22个镇村公园初步建成开放,完成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申报工作。

  高州以实际行动守住生态底线,投资2800多万的金山污水处理厂已完成首期工程并投产,深镇、东岸、古丁、平山、大坡等库区镇级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石鼓、长坡、分界、大井等中心镇和潭头镇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招标工作,现正加紧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高州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小东江流域污染整治、规模养殖场治理及地质灾害环境治理等工作成效显著。同时,我市积极实施速生桉改竹生态工程,以库区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竹产业,做到立足一产、延伸二产、突破三产,力促生态增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高州把更多精力用到为民谋利上,把更多财力投到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上。近年新增财力中用于民生的比重高达95%以上,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框架初步形成。2015年民生支出47.12亿元,增长31.9%,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5.8 %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高州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443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77.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连续5年提高低保五保保障标准,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到位。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526户,解决51.4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9.21”复产重建任务和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产业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建设棚改安置房,拟安置2450户棚改户。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擦亮教育这张名片。五年来,我市教育总支出57.15亿元,累计投入创强资金11亿多元,新增校园用地1.3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11栋、维修校舍1053栋、升级改造体育场所1021个、新增计算机室643个、增配教育教学终端4万多台(个),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省级督导评估和广东省社区实验区的复评,获得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推荐资格。2015年高考上重点线1570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我市为进一步缩减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及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加速推进高州市第六小学建设。

  医疗服务能力走在全省前列。高州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在医疗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实现新发展。在省公布的医疗服务能力排行榜中位列“十佳”县市第一名,高州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甲”,并在“十佳”县级医院中夺冠。高州市中医院通过“二甲”复审。高州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确定重新选址石仔岭片区。20151230,中央改革办督查组专职副主任陈一新到广东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专项督查召开省级座谈会时充分肯定能高州医疗改革实践,称赞“高州医院平价治大病,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经验值得推广。”

  文化惠民工作扎实有效。高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文化服务和艺术精品。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28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提前达标升级,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广场”。建成农家书屋486家,实现了农家书屋全市行政村全覆盖,高州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木刻画、缅茄雕刻、八音锣鼓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山歌、冼太庙铜鼓音乐、土牛舞、杨筠松堪舆文化列入茂名市非遗保护名录。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获评广东省传统美食之乡。

  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率先在全省开展“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集中开展“六大专项”和“3+2等打击整治行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治理治安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公众安全感排在茂名各区(市)首位。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防止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组建千人应急处置大队,有效应对了“7.21强降雨、“彩虹”强台风等自然灾害。

    此外,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有效起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层行政事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走在茂名前列,率先开展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高州水库生态保护等全省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综合试点县改革、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城乡医保一体化和公立医院改革等全国试点任务。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商事登记等改革有效推进。深化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审批事项323项、下放33项、委托24项、转移11项,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96项。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高州将紧紧围绕“三个三”积极开展工作,并把“三个三”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一件件具体实事,通过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推动发展全面突破。着重抓好省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兴盈不锈钢门业、北江片区开发、广济门、迎阳广场、永青大道、市六小、第二人民医院搬迁、挂榜岭公园改造、观山公园改造、市运动场综合改造、绿杨200万羽蛋鸡养殖场和宝光下汉新农村建设等22个重点项目建设。22个项目都落实了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强化督导问责,确保稳步推进,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和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回首十二五,辉煌成就将成过往;放眼十三五,光明新篇亟待开启。高州市将在省委、茂名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扭住“三大抓手”,弘扬“好心高凉”精神,持续发力擦亮教育、医疗、农业“老三张”名片,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文化“新三张”名片,在真抓实干中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余敏祥 黄锡桥
车闻达 龙步云 吴瑞仙)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