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我不想看第二遍,除了今天

今天,是中国第三个国家公祭日。

整个一天,鱼叔所在城市的天空阴霾落雨。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三十余万鲜活的生命,离开人世。

长达四十多天的炼狱杀戮,横尸遍野。

血染天边,连长江水,都如血沼。

战争所带来的痛楚,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纪念馆中冰冷的武器,无数的黑白照片,一组又一组凄凉的数据,管中窥豹。

通过这些,我们能够获得许多关于战争的知识。

却也可以说,对战争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鱼叔很赞成一句话:

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

但今天这部片子,或许能够让你稍微明白一点——

《五月八月》

这是一个十分具备诗意的片名。

五月麦收,金穗满目;八月荫凉,晚风和煦。

但它所承载的故事,却十分悲壮。

直指二战下颠沛流离的人世苍茫。

在片中,五月和八月指两个女孩。

五月是八月的姐姐。

生活在南京的她们,拥有着幸福无忧的生活。

姐妹俩的爸爸在中学教书,可以说是书香之家。

妈妈和奶奶对两人宠爱有加。

她们还有一条名唤阿宝的可爱小狗。

可是日军的到来,毁了这一切。

影片一开始,是南京萧瑟的街头。

伴随着激荡鼓点的,是招摇过市的日本兵。

日本兵列队完毕,在没有一句台词的情况下。

枪,直接响了。

对准的,是四周的南京人民。

南京沦陷后,人心惶惶。

一部分人开始逃离避难,一部人则选择留下。

五月一家,妈妈(叶童饰)本打算离开,去投靠镇江的弟弟一家。

但在爸爸的坚持下,他们还是选择了留下。

爸爸还等着学校开课,重回教室给学生们上课。

作为老师,哪怕外面枪声四起,他还能安心批卷。

尽管留下来了,但妈妈还是担心五月八月的安危。

不断让她们练习快跑,好在日军挨家挨户搜查的时候,迅速躲避。

甚至。

她还在院子里挖出土坑,给俩姐妹当做避难所。

很快,五月一家断粮了。

爸爸不得不带着妈妈陪嫁的布料,外出换粮,却是一去不复返。

晚上,当跟着爸爸一同出去的阿宝叼回来一直断臂时,焦心等待的妈妈知道:

他已经死了。

同时,她也知道。

这个家的大梁,已经到了她的肩上。

于是,她把阁楼的木梯劈掉,改为密室。

然后将阿宝放逐河流。

一直把阿宝当做宝贝的五月和八月,哭得特别凶。

对这一切不解的八月哭着问:

“妈妈,为什么要把阿宝放到河里面去?”

妈妈能说什么呢。

看着阿宝就想起被它叼回来的断臂?

妈妈只是宽慰着对不知时事冷冽的八月说:“阿宝只是去旅游。”

就在她们回家的路上。

日本兵开始挨家挨户破门而入,奸杀掳掠。

匆忙中,妈妈赶快回家,将五月和八月送上了阁楼密室。

然而自己和五月奶奶却未能幸免。

奶奶被打死,自己被轮流侵犯。

这还没完。

为了给发烧的八月退烧,妈妈深夜外出求药。

已经失去了爸爸和奶奶的五月,担心妈妈也一去不返,化妆成了小男孩紧随其后。

没成想。

好不容易求到药,母女两人却被巡逻的日本军发现了。

为了让五月逃走,妈妈当成诱饵,引开日本兵注意。

于是,就在五月的面前,妈妈被这支日本兵小队蹂躏。

五月逃跑的时候,不断闪回的是昔日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它们,都已经被日军的暴行,完全埋葬在了名为时光的尘埃里。

这时候,哪怕是一家人听着炮火的担心受怕,都显得难能可贵。

毕竟,一家人是完整的。

选择留在南京的人,横尸街头。

选择离开南京避难的人,同样没有幸免于难。

五月的邻居,丽丽一家出走时。

三个小孩还互赠礼物。

脸上满是笑颜。

然而没过多久,丽丽一家就回来了。

外面的路被日本兵封死,他们根本出不去。

丽丽妈妈不断哭诉:

“他们不是人,简直不是人。”

回来的丽丽,光看她的表情,都能让鱼叔心里一凉。

完全没有了属于孩童的欢愉,只有满脸的死气。

为了让丽丽更加安全,丽丽的妈妈随后将她的头发剪短,满脸涂黑。

还完全有着孩童天真的八月,看见丽丽的样子,大呼:

“有鬼!”

是啊,每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是「野鬼」。

另外,还有一个出走避难的家庭。

画画少年方毅一家。

和丽丽一样,离开南京时,还是满脸阳光的少年。

再见,已是恍若经年。

方毅的眼神如他名字,只剩下了坚毅。

但说到底,他还只是个13岁的少年。

他的父母在避难的途中,全部被日本兵杀害。

五月再见方毅时,方毅的画满是描绘兵民屠戮的样貌。

凝神的八月,说:

“都是死人,没一个活的。”

方毅说:

“有,有一个。”

方毅的画,是他的父母被日本兵杀害时的场景。

这幅画中,他被压在了爸爸的身下,所以看不见。

正是因为这样,方毅才活了下来。

毫无疑问,这些孩子的童年,完全被战争无情掠走。

其中有一个揪心到不能自已的情节。

五月在河中给八月洗澡时,飘来一具浮尸。

为了不让八月的童年受到创伤,五月脸上装作若无其事,蒙上了准备转头的八月眼睛。

口中说着“没事。”

伸出脚,轻轻挪开了浮世。

要知道。

五月自己,也不过是个十岁的女孩儿啊。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杜国威。

鱼叔十分喜欢的《南海十三郎》,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他在编剧界是名牌。

当之无愧的香港顶级编剧。

《五月八月》的前半部分,地点在南京。

后半部分在镇江短暂的“安逸”中展开。

五月八月的妈妈死后。

俩姐妹的舅舅找到了他们,把俩人接到了家中和自己孩子一起上学。

但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哪里有「安逸」一词的栖身之所?

很快,舅舅死去。

五月和八月被舅母一家割弃。

再次成了孤儿。

影片最后。

在一群战争孤儿的呐喊声中谢幕。

这部14年前的电影,当初上映曾引起巨大的舆论。

其中有几个细节,被人诟病:

镇江先于南京沦陷,影片情节颠倒;

南京大屠杀在寒冬12月,片中着装不合适。

敏感题材的电影,容不得半点出错。

但毫无疑问。

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无尽悲凉,已经传达到了每一个观众心里。

影片最后,这群再也见不到父母的战争孤儿,对着江边呐喊:

“爸爸妈妈再见。”

不为其他,为的是对着化身为江水的父母亲告别:

“他们杀了很多南京人,还用火把他们的尸体给烧掉,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在里面。尸体化成灰,被风吹到天上,变成云,云再变成雨,雨落下来,落到长江水里。现在,我们看到长江水,就好像看到我们的父母一样。”

不止一次,鱼叔庆幸自己能活在当下。

能吃饱,能穿暖,还能看电影和朋友吹擂打屁。

即便朱门酒肉臭,路边也无冻死骨。

铭记战争的创伤,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沉湎伤痛,而是让我们明白和平的可贵。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