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一位「妓女」感动得无以复加

这部好于97%的剧情片,有治愈生命的药方

再过一个小时,就是12月1日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一天是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从1981年被发现至今,始终被视为「妖魔」的存在。

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很多人都是「谈艾色变」。

其实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艾滋病虽然还无法治愈,但可以做到完全控制,而不影响正常的生活。

甚至在合理的治疗下,可以做到正常生育。

然而因为害怕受歧视、被排挤,一些病人选择了隐瞒,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

歧视,才是把艾滋病人逼上死路的第一压力。

很多影视作品都曾将视角聚集在了艾滋这一命题。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分别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男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平常的心》,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获奖作品。

《地久天长》,张艾嘉凭此拿下了第21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以及顾长卫的《最爱》。

这些电影都在误解艾滋病到倡导非歧视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而今天鱼叔要推荐的,就是关于一名艾滋病男孩与他朋友的治愈故事——

《鳄鱼波鞋走天涯》

The Cure

豆瓣上9.0的高分(仅仅五千多人的评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好于97%的剧情片。

这么好的一部片子,如果就这么被埋没了,可就真的太可惜了。

这是关于两个少年的故事。

艾瑞克,一个性格孤僻的大男孩。

不愿与人交流的他,基本都是自己跟自己玩,身边没有一个朋友。

他的隔壁新搬来了一个叫做德斯特的男孩。

德斯特年纪很小,但却因为医疗设备的污染,而在输血过程中感染了艾滋。

艾滋两个字,已经足以吓坏所有人。

和所有的艾滋病人面临的处境一样,德斯特一家受到了居民们的孤立与排挤。

每个人路过他家门口都恨不得绕道而行。

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孩子会愿意,或者被允许和德斯特一起玩。

然而就在一天下午,隔着一道篱笆,两个都没有朋友的少年相遇了。

爱好和性格相似的他们,意外成为了朋友。

为了治好德斯特的病,艾瑞克开始尝试各种办法。

他学着电影里的桥段去找寻草药,把河边所有种类的草,都挨个儿摘回来煮成汤药。

把每一种尝试都细致地记在本子上。

有一天,他们看到一则新闻,说新奥尔良有一位医生找到了治疗艾滋的解药,但是因一些原因而无法公开。

艾瑞克尝试说服德斯特的妈妈,去新奥尔良找药方,但是被拒绝了。

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艾瑞克的妈妈则下了最后通牒,要将艾瑞克立马送去夏令营,不能再与艾滋病小孩有任何接触。

衡量之下,艾瑞克决定带着德斯特自行前往新奥尔良。

正如本片的原名《The Cure》,两个少年一同踏上了治愈之旅……

本片最感染人的地方,是两位主角之间的友谊。

一起去超市购物;

一起在街头欢笑;

一起望着星空谈心;

一起乘着皮艇离家出走。

两位主角极自然的表演,也让整个故事更具有真实感。

本片因此获95年儿童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奖、最佳童星表演奖。

而两位扮演者,也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童星。

然而在片中和谐友爱的好哥俩,在现实中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艾瑞克的扮演者布拉德·兰弗洛(Brad Renfro)成名后星途一片坦荡。

陆续又主演了《美国谎言》、《纳粹追凶》、《幽灵世界》等共21部电影。

其中《纳粹追凶》为他拿下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他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又有颜值又有演技的天赋型选手。

长得还超像鱼叔家的女神苏菲·玛索。

怎奈盛名之下,是他的自我迷失。

偷窃、吸毒、酗酒……堕落的生活状态,毁掉了这个少年的容颜和事业。

年仅20多岁,就已经秃顶和肥胖。

2008年1月25日,年仅25岁的兰弗洛死于他洛山矶的寓所,死因不明。

相比之下。

德斯特的扮演者约瑟夫·梅泽罗(Joseph Mazzello)的成长道路就阳光的多。

其实早在这部电影之前,约瑟夫就已经凭借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为观众所喜爱。

据传他还曾是《人工智能》的最佳人选。

从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毕业后,约瑟夫一方面继续表演事业。与斯皮尔伯格合作,主演了电视剧《太平洋战争》。

同时,他还开始往导演方向发展。

07年执导了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911之事关生死》。

今年又有一部自编自导的《无人问津》已经上映。

兰弗洛和约瑟夫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星途,与他们的家庭是有很大关系的。

约瑟夫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相爱,对孩子也非常呵护;

而兰弗洛五岁就父母离异,在两边都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影片中的设定和现实中的情况也非常相似。

德斯特的母亲对患有艾滋的儿子不离不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这个孩子以更多的爱,让他能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最多的快乐;

而艾瑞克则从小父母离异,父亲搬到新奥尔良组建了新的家庭;

而母亲早出晚归,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照顾和沟通。

电影中的艾瑞克用尽了方式,去寻找治愈德斯特的解药;

而现实中的艾瑞克却自己草草了结了生命。

巨大的反差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在孩子面前,大人们往往会选择逃避死亡这个话题。

与其说是忌讳,不如说是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人年纪越大,就越怕死。

所以大人们在死亡面前往往畏畏缩缩、惊慌失措,只想着如何能拖一天是一天。

而被认为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实际上却给出了更好的应对方式:

开心一天是一天。

豆瓣上一位网友@小艳婆婆的思考很有意思:

在德斯特最后的日子里,艾瑞克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

一个躺在床上,另一个就坐在地上说着各种趣事逗他开心。

两人百玩不厌的游戏,就是德斯特装死,让艾瑞克去叫医生。

等医生过来测脉搏的时候,就跳起来吓他们一跳。

在明明充满死亡气息的病房里,洋溢的却是欢声笑语。

当最后一次「装死」的游戏中,德斯特没有像以前那样把医生吓一跳,他非常安详地去了。

而观众其实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不存在什么奇迹了,这些「游戏」不过是为最后的分别做预演罢了。

孩子们并不是真的不懂死亡,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稀释死亡的可怕与黑暗。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远比大人看得更透彻。

德斯特是幸运的,能有如此爱他的妈妈和艾瑞克;

而这也正是艾滋病人最需要的:

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陪伴。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