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目前最火的国产片,请别捧杀它
最近有部国产黑马片,迅速蹿红。
口碑一浪高过一浪。
这两天,有不少很多鱼友留言,想听听鱼叔对它的看法。
别急,这就来——
《驴得水》
豆瓣三万余人评价,给出了8.4的高分。
好于94%的喜剧片。
对于这几年的国产电影,这评分堪称是种奇迹了。
要知道。
鱼叔最喜欢宁浩的一部电影《无人区》,它的豆瓣评分也不过8.1。
相较之下,《驴得水》显然有些过誉了。
事先声明,《驴得水》不差,但还算不上鱼叔心中的佳作。
很多人肯定已经知道了,这是开心麻花继《夏洛特烦恼》之后,推出的第二部电影作品。
同样是根据话剧改编。
不过和《夏洛特烦恼》小品式的串烧不同;
《驴得水》在笑过之后,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一种扶贫。
总的来说:
这是一部被喜剧外壳包裹着的悲剧。
从这一点上,很像星爷说过的一句话:
我以前以为我拍的是悲剧,没想到后来都被认为是喜剧。
不少人对《驴得水》的诟病是,太过舞台化,缺少电影感。
作为一部电影,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切换,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更替,以及从演员的出场入场,场景的变迭,都还残留着很重的话剧味。
甚至有网友调侃:
不如将导演那一栏去掉,直接换成摄影。
这一点,鱼叔倒不以为然。
有不少话剧改编的电影,同样有着舞台形式感。
前段时间,鱼叔推荐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同样也是由话剧改编而成。
一个场景,两个人物,照样让人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
也没人把舞台形式太浓,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还有被几十个国家争相翻拍的《十二怒汉》,最开始也是一部话剧。
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凭十二个男人叨逼叨叨逼叨,却位列影史经典。
去年导演徐昂翻拍的《十二公民》,同样颇受好评。
还有人觉得以一张电影票的钱,看一场话剧,值了!
因此,鱼叔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形式感太强,而否定它。
我觉得《驴得水》不够完美的,恰恰是很多人觉得无懈可击的剧本。
鱼叔有必要来捋一捋它的剧情。
前方高能,有剧透。
作为四幕喜剧改编的电影,剧情镜头走的还是话剧的路子。
剧中的人物甚至可以以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来梳理。
第一幕交代清楚时间、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
1942年,在一个偏远乡村有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没啥亮点。
学生六个,老师四个(校长在内)。
两位男老师。
一位是读书时就打主任不带怂的周铁男;
一位是一到关键时刻就尿遁的裴老师;
唯一的女老师叫张一曼。
和男人的相处模式很简单:
遇见不听话的,都闪开!我来睡服他!
放荡不羁爱自由。
(当然,这是表象)
这些人平时没事儿,就扯些荤段子,打打牙祭。
除此之外,还有校长和他女儿。
校长看似是个心怀抱负,甘愿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人,但全片讽刺味最浓的就数他。
整天把“做大事者不拘小节”挂在口头。
将家中的一头驴,当成英语老师报到了教育部。
这么着,可以吃一份空饷。
当然,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水,需要这只叫“得水”的驴来拉水。
故而才有了这第五位老师——吕得水。
交代清楚背景后开始第二幕。
排兵布阵,铺垫故事矛盾冲突。
这天,学校收到了教育部发来的信函,将有一位特派员来学校视察教育情况。
为避免吃空饷的事情败露,几人找了一位拉水的铜匠,冒充英语老师吕得水。
几番糊弄。
特派员对这个说着“nice to meet much”的英文老师驴得水,很满意。
并且。
为了支持吕得水老师的教育事业,还将他的工资,从每月三百涨到了三万,整整翻了一百倍。
事情之所以这么顺利,当然还有女老师张一曼和铜匠之间,那一抹撩人的睡服。
第三幕。
特派员再度到学校。
这次,他还带着一位洋人。
原来吕得水的三万元,并非是教育部派发的。
而是这位洋人的资助。
而这位洋人出资的也不仅仅是三万元,而是十万元。
好奇的朋友会问了,剩下那七万哪去了?
老司机会回答,教育部拿了呗。
事实也确实如此。
剩下那七万,被上头的人瓜分了。
为了骗过洋人,让他继续付钱资助那所谓的“教育事业”,众人继续编着谎话。
当然出于心中那仅有的一点原则,有人站了出来。
但很快就屈服于了枪声之下(暴力)。
尽管之前笑点密集,电影院中不时哄笑一片。
但故事故事再接下去。
就到了“黑暗地带”。
基于前面的种种铺垫,开始爆发。
人物通过一系列矛与盾的冲撞、牵制、再冲撞,最终酿成一个打在心口的拳头。
精彩!
到此为主,鱼叔都觉得这是一部出色的国产片。
但随之而来的人物转变,让鱼叔看得很不舒服。
女老师张一曼的一头长发被剪掉,疯了;
男老师周铁男被一颗子弹擦身而过,怂了;
身为铁匠的吕得水老师被女老师骂了一句牲口,彻底腹黑了。
这些人物的转变,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就在一个转眼之间,人物发生了180度的变化。
女老师张一曼是个天性解放,任由别人说她婊子都不会在乎的人,疯的何其突然;
男老师周铁男是个不屈服的一根筋,怂的何其窝囊;
身为铁匠的吕得水老师戆的就像一头驴,腹黑的何其狡诈。
导演似乎想用洋人的一句:
Incredible china!
让一切突兀变的合理。
不可思议的中国,不可思议的中国人…
很多观众因为这句讽刺而高潮,你看,这就是人性的丑恶啊!
多么荒诞,多么讽刺!
可是。
回回头再看,当时的社会,一个学校6个学生,教育部还可以花5个老师的工资去办学,这很黑暗么?
有人觉得这是在隐喻文革时期批斗知识分子。
可是。
女老师张一曼在明知铁匠有老婆的前提下,将他硬生生地睡服;
校长谎报老师吃空饷,然后用一个又一个新的谎言掩盖…
这些都不是他们自取其辱的结果么。
本来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黑色幽默的喜剧。
可以像《疯狂的石头》那样纯粹一些;
可非要拔高到像《鬼子来了》这种深度,反而十分突兀。
那些人性的丑陋,并不是通过剧情来推动,而是导演想要他变得丑陋,就瞬间变得丑陋。
这就变成了很低级的讽刺。
尽管如此。
鱼叔虽然说了很多不是,但它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片中也不乏千锤百炼后出来的台词:
“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
“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损害我的利益”。
在人物上,也塑造了各自鲜明的角色。
尤其是任素汐饰演的女老师张一曼。
她从18岁开始便在话剧方面一直积蓄着锋芒。
这么多年来在话剧演出上的积累,才能让我们看见那仿佛背后带着羽翅的张一曼。
这仍是值得一看的国产电影。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