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看两集就预测是神剧(必追) 被这部未成年禁忌电影戳中泪点

据说看这部国产片不会哭的,统统判为禽兽

儿童片,在近两年的国产电影里,几乎是一个空白的片种。

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却是一个很热门的类型。

比如爆炸级催泪弹《妈妈再爱我一次》。

比如鱼叔之前介绍过,国产科幻神片《霹雳贝贝》。

都是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然而这些年,却再也看不到了。

每次鱼叔打开电视,看到正在播放的儿童节目,总庆幸自己小时候还是很幸福的。

至少不会看到这种辣眼睛的东西。

品味是一个需要培养的过程。

鱼叔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从小看《舞法天女》的孩子,长大后的审美和趣味将崩坏到何种程度。

细思极恐。

主流总说,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绿色和谐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但却鲜有人真的去创作适合孩子观看的好电影。

但也许你们想不到,豆瓣上目前排名第三的儿童片,是中国的。

《天堂回信》

目前豆瓣上评分9.1。

好于98%的剧情片和98%的儿童片。

当年在国内外都拿了不少的奖项。

老实说,鱼叔对这部片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印象(无奈摊手);

但是从网友的评论来看,这部片子应该是很多人的童年回(阴)忆(影),当年不知道哭瞎了多少人。

目测应该是仅次于《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毁灭级催泪弹。

其实那个时候的家庭题材电影,套路是很相似的。

一个飙泪的萌娃

+

一个把孩子辛苦喂大的长辈

+

一段生离死别

=

全国人民的眼泪

影院上下泣不成声,不哭的统统拖出去判为禽兽。

《天堂回信》也严格遵循了这个「催泪方程式」。

晨晨是一个可爱懂事的小男孩。

他的爸妈都在国外工作,所以从小就和爷爷一起生活。

爷爷虽然一把年纪了,但是童心十足。

不仅把晨晨照顾得白白胖胖,而且一直陪着晨晨一起玩闹。

爷孙俩感情好的跟哥们似的。

爷爷平时在邮政局里工作,晨晨有时候也会陪着一起去。

有一次,他们为了送一封信,爬了十几层的楼梯。

说起这个,鱼叔想起以前常看到的广告:新盖中盖牌高钙片,一口气上五楼不吃力。

这个广告的扮演者,正是片子里的爷爷,表演艺术家李丁爷爷。

然而两人爬了半天的楼,却发现信居然寄错了;

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收件人,却发现他已经入土为安了。

于是。

爷爷亲手做了一个风筝,把那封信系在风筝上,放飞了天空。

爷爷告诉晨晨:他在天堂会收到的。

这也是本片《天堂回信》这个题目的由来。

很明显,这是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一个伏笔。

就在爷孙俩快乐地过二人世界的时候,晨晨的妈妈从国外回来了。

和所有新派的家长一样,晨晨的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认为绝不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开始要求晨晨去参加英语、钢琴等辅导课。

自由惯了的晨晨,自然是非常抵触的。

而妈妈却把晨晨的这种「任性」、「不听话」,怪罪于爷爷对孩子的过于放纵。

在大大小小的摩擦中,这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虽然表面上,这是一部简单催泪向的儿童片。

讲述了孙子和爷爷之间的深厚感情(大多数观众也就只记得自己哭成狗的模样);

但实际上回头再去看这部片子,会发现其中反映了很多现在看来依然值得思考的家庭问题。

首先就是长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上。

片中有一场戏,是妈妈和爷爷一起去接晨晨放学。

其他小朋友都是投入妈妈的怀里,而晨晨则直接绕开妈妈,一头栽进了爷爷的怀里。

此时妈妈投去了一个不善的眼神;

爷爷的表情也很尴尬。

之后的几次矛盾,都让晨晨对妈妈愈发疏远;

妈妈对爷爷的不满,也越来越明显。

因为不愿意放弃原本的工作,所以年轻家长在生了小孩后,就随手把孩子丢给了自己的父母。

然后等孩子基本懂事了,该上学了再领回去。

晨晨的父母就是如此。

在晨晨出生后不久,就双双出国,只留在晨晨和爷爷相依为命。

然后在某一天突然回来,却又摆出一副「我和你有最亲的血缘关系,所以你理应和我最亲」的态度。

然而鱼叔想替晨晨问一句:

凭什么?

孩子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谁和自己朝夕相处,谁是突然出现,以父母身份自居,自然是分得一清二楚。

晨晨和爷爷最亲,本就是理所当然;和妈妈的疏远,也是在情理之中。

如果想让晨晨喜欢自己亲近自己,那应当拿出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喜好,给予更多的陪伴。

而晨晨的妈妈却一回来就把孩子的玩具扔掉,还不小心弄死了晨晨养了几年的荷兰鼠。

让晨晨伤心的呀。

不被孩子讨厌才怪呢。

再来就是两代人教育观念的差别。

爷爷对晨晨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

在保证基本的对错价值观之下,以身作则。

陪孩子玩陪孩子闹,给予孩子最大程度的陪伴和快乐,任其自由成长。

其实教育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从晨晨能以亲属身份,自己去医院给爷爷探病,就是最好的例证。

但是在妈妈看来,简直就是把孩子「宠坏了」。

很明显,妈妈秉承的是「精英教育」,对孩子高要求高标准,有很强的控制欲。

鱼叔以为,这种教育观念的产生,恰恰是这一代父母自己经历了曲折的奋斗过程,深感混社会不易。

如果从小全方面培养,将来应该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至少能混的比自己更光彩。

但是他们却忘了,童年本应是用来无忧无虑的玩耍的。

更重要的是,家长自以为帮孩子选择,不过是他们心目中的「康庄大道」,却并不意味着是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所有的岔路选择都只有一次机会。

如果这都被别人所操控了,那活得也实在是没劲了。

然而。

最后爷爷还是选择了离开,自己一个人回老家住。

这也是全片最虐心的一个段落。

在门外眼泪鼻涕一把的晨晨,疯狂拍着门,一遍遍大喊:

「爷爷」

「爷爷你不要我了吗!」

「爷爷,如果觉得不舒服,药放在上衣口袋,舌下含服一片儿,每天两次。记住了!」

门里的爷爷哭得泣不成声,却还是不敢开门。

怕自己心软。

银幕前的观众们,也已经湿了好几卷纸巾了。

故事的最后,在爷爷大寿的那天,晨晨拿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了张贺卡送给爷爷。

爷爷看着陪伴在身边的晨晨,感觉非常幸福。

他说他有点累,于是躺在了摇椅上准备休息一下。

妈妈带着蛋糕来贺寿,晨晨还让妈妈不要叫醒爷爷,让爷爷再多睡会儿。

可是妈妈却发现,爷爷已经永远地沉睡了。

他走得很安详。

而现实中,李丁爷爷也于2009年7月29日仙逝,享年83岁。

人最无奈的便是,生老病死。

很多老电影的魅力在于质朴。

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也许会过时,但是那份感情却是不会褪色的。

矫情无法感动观众;

恰是这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场景,往往最戳人心。

愿自己的家人长命百岁。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