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因
中共高州市委党校李程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理论创新”。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能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也就是坚持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不断战胜困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理论创新。一百年来,我们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义无反顾地把这一真理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例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保持了蓬勃的生机活力。同样,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也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当前世界和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为了应对一系列挑战,解决一系列问题,战胜一系列困难,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把握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打赢了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等,用最短的时间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的实质也就是要创造出新的实践。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其对实践的领先地位和指导作用。理论的产生依赖于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创新,理论的突破更离不开创新,指导实践的历史使命呼唤创新,因此,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创新是理论的生命,是理论的灵魂。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初心与使命,历经沧桑依然能不断铸就辉煌,关键在于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只要我们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也必将继续坚持理论创新用以指导实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的胜利。
$('#share-1').share();
$('#share-2').share({sites: ['qzone', 'qq', 'weibo', 'wechat']});
$('#share-3').share();
$('#share-4').share();
发布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_ideConac' %3E%3C/span%3E%3Cscript src='//dcs.conac.cn/js/20/316/0966/60443119/CA203160966604431190004.js'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主办单位:广东省高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668-6666810
style="display: table-cell"
>

粤公网安备 44098102441048号
粤ICP备16116520号 网站标识码:44098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