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带病提拔”> l>发表日期:201
2016-01-03来源:
——代表委员谈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加强选人用人监督,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违规用人问题仍时有发生,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去年中央首轮派出的10个巡视组反馈的信息显示,10个巡视点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均存在问题,3个巡视点干部选拔任用存在“带病提拔”、“突击提拔”等问题。中央第二轮巡视的地区和部门,也被反馈普遍存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不正之风。
如何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防“带病提拔”?记者就此采访了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
“带病提拔”等于放“虎”归山,必须斩断
“‘带病提拔’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阿什老轨说,“用‘带病’的干部,是对党的肌体的直接伤害。而且,群众看在眼里,会逐渐对选人用人乃至党的事业失去信心。”
“带病提拔”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阿什老轨委员认为是干部选拔任用相关条例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他认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之所以日益严重,“是因为我们的生产要素都走向市场配置,但干部和人才又是由党的组织部门来管理。这样,搞组织、人事工作的部门,就容易成为权力公关的对象。而且由于官场和市场两场不分,手中握有权力的领导得以干预资源配置,形成官场搅和市场的局面。而市场又会反过来搅和官场,搞权钱交易,导致一些地方吏治腐败愈演愈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与施芝鸿委员不谋而合。“是利益在作祟。领导干部权力大,监督制约又不够,就会有人去争。”同时,他坦言,选人用人权过度集中、选人用人工作不够公开透明,也为“带病提拔”开了口子。
“‘带病提拔’等于放‘虎’归山,会导致越提越病的恶性循环,必须斩断!”吴江委员表示。
给笼子通“电”,整治不正之风
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今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新颁布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立规矩,并明确提出,纪检监察机关、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实行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的举报并按照有关规定查核处理。
1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坚决防止“带病提拔”,要求严格考察人选的党风廉政情况。明确对违规使用干部“零容忍”。要求建立倒查机制,并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制度,为开展倒查、追究问责提供依据。
“新修订的《条例》,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认为,要严格按照条例,加大对人选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科学发展实绩、作风表现、廉政情况的考察,防止出现“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等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则更关注《条例》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查处违规选人用人问题能否“拔出萝卜带出泥”。
“新的《条例》把党管干部原则真正落到了实处。”吴江委员的解读实际上回应了秦希燕代表的关切。他表示,两份文件既明确了权,也明确了责。《意见》提出,凡出现“带病提拔”等问题,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存在隐情不报、违反程序的,不仅查处当事人,而且追究责任人。对一个地方和单位连续或大面积发生违反组织人事纪律问题的,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查处不力的,严肃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的责任,严肃追究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就是出了问题要问责。”吴江委员认为,高高举起、重重放下,“使得本级党委集体对干部考察真正负起了责任”,这对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一记重拳。
“去年以来的两轮巡视工作在发现违规选人用人问题上,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王怀超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要严肃查处、严厉问责。同时,更应提前介入,全程监督《条例》的执行情况”,通过加强监督,让问责带有威慑,让制度的“笼子”真正通“电”。
借“阳光”消毒,规范用人行为
“解决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吏治腐败问题,除了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办法外,还可以采取权力清单的办法。”施芝鸿委员说。
通过进一步完善公示、监督、评价等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对人才选拔进行“阳光消毒”,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提出:“要让群众参与到人事工作的选拔、招聘过程,多让群众来评价、监督。”
“从当上公务员开始,干部的活动、行为就应置于监督之下,并建立一个相应的数据库,让信息有据可查。包括群众对其的信访举报线索。”吴江委员从公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运用“大数据”的设想。他认为:“干部管理改革就是管理工具的改革。现在,一是工具不新,不适用;二是更好的工具没用上,比如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干部很多问题的蛛丝马迹都藏不住。”
“要不断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方法。比如,《条例》虽然新修订了,但还有细节需厘清,也会有新问题出现,要不断完善。”阿什老轨委员提醒,“总之,这根弦不能松。”
[ 编辑: 高凉网编辑 ]